第37章 二帝歸天(3)(1 / 2)

李亨說:“李倓是朕的愛子,性格果斷勇敢,在艱難之時立下大功,朕的心裏都有數。但是他後來受小人教唆,竟然想謀害兄長,圖謀儲君之位,朕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將他處死。這些細節你不是都知道嗎?”

李泌回應說:“如果果真如此,廣平王李俶應該記恨李倓才是。而事實上,每次廣平王跟我談到李倓的冤情,都會淚流滿麵。臣今日已經下定辭別陛下的決心,所以才敢跟您說這些實話。”

李亨辯解道:“李倓曾經在深夜趴到李俶的房門口竊聽,肯定是圖謀不軌。”

李泌歎息一聲:“這必定是出自小人之口,建寧王仁孝友愛,怎麼可能幹出這種事。就說當年掛帥之事,我力主廣平王掛帥,如果建寧王真的圖謀不軌,應該記恨我才是;恰恰相反,他把我當成忠臣,而且跟我很親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建寧王並沒有圖謀不軌之心。”(注:曆史上的人物都是複雜的,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的人比比皆是,建寧王李倓究竟是發自肺腑地對李泌友善,還是刻意偽裝的友善,很難分得清。我權且一寫,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李亨聽完,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先生所言很有道理。既然已經過去了,朕不想再提了!”

李泌回應道:“臣之所以舊話重提,不是為了追究過去的責任,而是想讓陛下將來處理事情更加慎重。昔日,天後武則天有四個親生兒子,長子是太子李弘,武則天想自己稱帝,忌憚李弘聰明,就把李弘毒死,改立雍王李賢做太子。李賢被立太子後,心中惶恐不安,就寫了一首《黃台瓜辭》,想以此感動天後。天後還是不聽,最終李賢也在黔中被幽禁而死。《黃台瓜辭》是這樣寫的: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如今陛下已經摘了一個了,以後別再摘了!”

李亨吃了一驚:“怎麼會有這樣的事?你幫我把詩寫下來,我留在身邊時刻牢記。”

李泌說:“陛下隻要銘記在心,何必還隨身攜帶!”

李泌這次進言意義重大,他巧妙地為李俶套上了一道護身符,每當李亨聽信讒言想動李俶時,李泌的話就會不經意地出現在他的腦海裏。

公元七五八年三月六日,張良娣被晉封為皇後,此時立誰當太子就進入議事日程,李亨必須攤牌了。

李亨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李俶,優勢是年齡最長(三十二歲),經驗豐富,另一個選擇是興王李佋,優勢是生母是張皇後,正宗皇後嫡子。

不過李佋也有一個劣勢,年齡太小,時年隻有兩歲。

李亨在兩者之間有些猶豫,便想試探一下大臣的意思。

李亨看似閑聊,跟考功郎中李揆說:“成王李俶年齡在眾皇子中年齡最大,而且為王朝立有大功,朕準備立他為太子,你意下如何?”

李揆立即意識到皇帝是在考驗自己,馬上跪地向李亨祝賀道:“此乃社稷之福,臣覺得無比慶幸!”

看著李揆的舉動,李亨明白了,隨著李俶率軍收複兩京,百官對李俶已經是人心所向,此時再用兩歲的小娃取代李俶,百官心中也會不服。

相比而言,把帝國委托給一個三十多歲的人,總比委托給兩歲的娃娃靠譜。

公元七五八年五月十九日,煎熬多年的李俶終於得立太子。

五個月後,李亨為李俶改了名字——李豫。

李豫得立太子之後,儲位也不是十分穩定,張皇後依然心存奪儲之心。

不過,造化弄人,就在張皇後蓄謀奪儲時,她的大兒子李佋夭折!

李佋夭折後,張皇後名下隻剩下小兒子李侗,李侗年齡比李佋還小,更無法與李豫相提並論,張皇後隻能歎口氣,壓下了奪儲之心。

刀兵相見

時間走到公元七六二年,李亨和李隆基雙雙接近生命終點,這時張皇後再次活躍了起來,因為她看到了噩夢正在向自己逼來。

以自己與李豫往日的恩怨,一旦李豫登基,絕不會放過自己。曆朝曆代,這種事情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