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二帝歸天(3)(2 / 2)

三國時,曹魏皇帝曹睿就曾經逼死皇太後郭氏,理由很簡單,郭氏曾經逼死曹睿的生母甄氏(傳說曹植筆下的《洛神賦》原型)。

張皇後不想經曆噩夢,她要行動起來,拯救自己的命運。

這時,張皇後才發現,自己其實兩手空空,早年自己還有政治同盟李輔國,現在連李輔國也沒有了。

李輔國離張皇後而去,有兩個原因:

第一,他們兩個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產生了矛盾,誰也不買誰的賬,於是曾經的政治同盟分道揚鑣;

第二,嗅覺靈敏的李輔國早就知道張皇後與太子李豫的矛盾,兩相對比,太子明顯比張皇後潛力大,一旦老皇帝歸天,必定是新皇帝的天下。

基於這兩點原因,李輔國毅然離張皇後而去,轉而堅定地投入太子李豫陣營。

雙方各取所需,瞬間融合。

公元七六二年四月五日,大唐王朝的標誌性皇帝之一、久經考驗的浪漫皇帝、太上皇李隆基在神龍殿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我們不知道,在彌留之際,李隆基想到了什麼,是想到了開元天寶盛世,還是想到了石破天驚的安史之亂;是想到了進入蜀郡路上令人傷感的《雨霖鈴》,還是想到了那曲風華絕代的《霓裳羽衣》。

李隆基沒有給我們答案。

回望李隆基的一生:

他的前半生是個英雄,人到晚年卻是個狗熊;

他的前半生活得偉大,人到晚年卻活得憋屈;

他的前半生霓裳羽衣,人到晚年卻隻有《長恨歌》。

這就是真實的李隆基,一個將大唐帶到巔峰,又親手將大唐推到低穀的皇帝。

如果李隆基有一個總結人生的機會,或許他會仿效弘一法師寫下四個大字:

悲喜交加。

李隆基駕崩後,李亨隻能臥在自己的寢殿裏哭泣,由於身體原因,他已經無法親手送父親最後一程了。

四月七日,李亨病情加重,於是下詔令太子李豫監國。

四月十五日,李亨再次下詔,改年號為寶應元年。

在病危期間下詔改元,其實是皇帝想要衝喜的一個信號,一方麵可以自我安慰說“我又挺過了一年”,另一方麵還可以給自己強烈的心理暗示“新年新氣象”。

然而無論如何改元,李亨接近生命終點的事實已經不可改變,隻是他沒有想到,身為皇帝,生命的最後時刻竟然會那麼淒涼。

就在李亨即將撒手人寰的同時,張皇後開始著手行動,她居然想拉太子李豫當自己的同盟軍!

沒有搞錯吧?

一方麵我對接下來的描述持有懷疑,一方麵又覺得有部分可信,那就一起看看這段令人生疑的記載:

張皇後對太子李豫說:“李輔國掌管禁軍多年,皇帝的敕令都從他那裏發出,他甚至強迫太上皇搬家,罪孽深重,他所忌憚的也隻有你我二人。如今聖上進入彌留之際,李輔國和程元振圖謀作亂,不可不誅。”

李豫淚流滿麵地說:“現在聖上已經病危,而這兩個人都是聖上的有功之臣,不稟告聖上就將他們誅殺,恐怕會引起混亂,局麵無法收拾。”

張皇後遲疑了一下,說:“太子先回去吧,容我再考慮考慮!”

這段記載之所以令人生疑,是因為張皇後和李豫本來是敵對雙方,怎麼會突然有了聯手的欲望?張皇後難道不知道李輔國已經站到李豫一邊了嗎?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也可能是張皇後布了一個“螳螂捕蟬”的局,先遊說李豫跟自己一起聯手除掉李輔國,然後再找機會除掉李豫,立自己的兒子為帝。

如此一來,是不是把李豫的智商想得太低了?

問題是,張皇後的智商高嗎?

可能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