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二帝歸天(4)(1 / 2)

總而言之,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在利益麵前,曾經的死敵暫時聯手也是有可能的,沒有什麼不可能。

接下來,張皇後進入了正題,她找到了另外一個皇子——李亨的次子、越王李係。

張皇後對李係說:“太子仁慈懦弱,不能夠誅殺亂臣賊子,你敢嗎?”

李係幹脆地回應道:“敢!”

張皇後馬上開始行動,選出了二百多個勇武有力的宦官,把他們埋伏在長生殿後,然後發放了武器鎧甲。

這段記載表明,張皇後矛頭對準的是李輔國,她要跟李係一起誅殺這個背叛自己的狗奴才。

事實上,這段記載欲蓋彌彰,真實的史實是,張皇後與越王李係達成了交易,他們要一起對付李豫和李輔國,事成之後,可能是張皇後扶助李係登基稱帝。

四月十六日,“李亨”的一紙詔書傳到了東宮,宣太子李豫進殿。

所謂“李亨”的詔書,其實是張皇後偽造的,目的是把李豫騙進宮,隻要李豫進入埋伏圈,二百個武裝宦官將讓他有來無回。

張皇後設想得很完美,可惜是紙上談兵。

李輔國的同黨程元振得知了張皇後的陰謀,他火速通知了李輔國,李輔國立刻行動,調集禁軍在淩霄門外埋伏,隻等一聲令下,開始動手。

李豫抵達淩霄門,李輔國攔住了李豫,一下子抖出了張皇後的陰謀。

李豫說:“肯定沒有這回事,如今聖上病危,急著見我,我難道能因為怕死就不去見父皇嗎?”

程元振說:“社稷安危,關係重大,太子不能進去!”

說完,程元振派兵將李豫護送到皇家飛龍馬廄。

以上這段在淩霄門的對話我認為也是編的,很可能是李豫登基之後授意史官填補的,如此一填補就造成一個假象:李豫的所作所為都是被逼的,他是正當防衛。

就像當年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一樣。

撥開曆史的偽裝,事實很簡單:

李亨進入彌留之際,張皇後和李豫都想動手,張皇後依靠的是武裝宦官,李豫依靠的是李輔國手中的禁軍,雙方徹底撕破臉皮,進入決戰!

一切就這麼簡單。

當晚,李輔國、程元振帶兵直闖麟德殿,逮捕越王李係以及朱光輝等一百餘名宦官。李輔國對此的解釋是,奉太子之命幫你們搬家。

接下來,李輔國的目標是張皇後。

張皇後此刻正在長生殿,陪伴在李亨身邊。

看李輔國殺氣騰騰地進來,張皇後緊張地看著李亨,她以為李亨還會是自己的護身符。

令張皇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就在李亨的病榻前,李輔國指揮士兵將她抓了起來,然後不顧她的喊叫,強行拖出了大殿。

與張皇後一起被抓的還有她的貼身宦官和宮女總計數十人,他們一起被囚禁到後宮。

李輔國大搖大擺地走了,對於李亨,他甚至沒有多看一眼。

長生殿中剩下的宦官和宮女都被嚇呆了,他們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過了一會兒,不知誰帶了頭,所有宦官和宮女都逃出了長生殿,把李亨一個人孤零零扔在裏麵。

彌留之際的李亨隻能孤苦伶仃地躺在那裏,他曾經富有四海,如今卻成為徹徹底底的孤家寡人。

同樣的悲劇也曾經在齊桓公身上上演,也曾經在南北朝梁武帝蕭衍身上重複,他們都曾經雄霸天下,到生命最後,不過是一個沒人理睬的糟老頭子。

成天“稱孤道寡”,到最後,真成了孤家寡人。

兩天後,唐朝皇帝李亨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享年五十一歲。

李亨是一個苦命的人,當太子時是苦命太子,連續上演“斷腕求生”,當天子時是苦命天子,整個天子生涯充滿內憂外患。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他的天子生涯不知何時開啟;然而當他趁著安史之亂自行登基後,卻在有生之年沒能看到安史之亂的平息。

相比於父親李隆基,李亨差距明顯,李隆基青年得誌,開創唐朝盛世,一生多數是甜、少數是苦,而李亨呢?他的一生,無處不是黃連。

如果李隆基再硬挺幾天,或許就能創造一個奇跡,太上皇還在,皇帝卻死了,太上皇把皇帝熬死了的案例在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李隆基差點創造奇跡。(明英宗朱祁鎮勉強算是以太上皇身份把皇帝熬死了,不過他們是兄弟,不是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