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驅直入的吐蕃人心裏一直在打鼓,他們知道,自己孤軍深入,一旦唐軍組織反撲,他們就有可能陷入唐軍的重重包圍。
長安百姓在此時也體現出相當高的軍事素質,他們故意在吐蕃士兵麵前聊天:“知道嗎?郭子儀已經在商州集結大軍,聽說部隊不計其數,不日就將反攻長安!”
小道消息迅速在長安蔓延,吐蕃士兵都知道了這個可怕的消息,心中惴惴不安,歸心似箭。
夜裏,精神緊張的吐蕃士兵好不容易進入夢鄉,長安城中傳來了陣陣鼓聲,連綿不絕。鼓聲夾雜著呐喊聲,吐蕃士兵個個都繃緊了神經。
這一切都是長孫全緒的疑兵之計,他派神箭侍衛官王甫潛入長安城結交了數百個長安惡少,夜間的鼓聲就是他們的傑作。
所有不利的消息彙總到一起,二十萬吐蕃大軍坐不住了,他們感覺唐軍已經從四麵八方向他們逼來,再不離開長安,他們就會被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到此時為止,真正準備反攻長安的唐軍並沒有多少,遠在汾州的仆固懷恩與遠在淮西的李光弼都沒有任何動靜,他們都手握大軍,而且接到了率軍勤王的詔書,然而他們都按兵不動。
整個崤山以東的節度使,沒有發一兵一卒勤王。
吐蕃人並不知道這些,他們隻知道唐軍正向他們襲來。
在錯覺的指引下,十月二十一日,吐蕃大軍打開城門,向西撤去,曆時十二天的占領就此結束。
吐蕃人走了,“唐奸”高暉慌了手腳。
他不僅慌了手腳,而且錯亂了方向。
按道理說,吐蕃人撤走,高暉理應跟隨著吐蕃人往西逃亡,他卻不然,率領三百騎兵向東逃竄!
咋想的呢!
是不是因為沒有指南針呢!
逃錯方向的高暉注定了悲慘的結局,他一路狂奔到潼關,雙腳踏入了地獄之門。
潼關守將李日越將他拿下,當場誅殺,唐朝“吳三桂”就這樣結束了自己賣國求榮的一生。
如果與吳三桂相比,高暉太慘了,人家吳三桂賣國後怎麼說也風光了一些年頭,高暉呢?
前後不到一個月!
同樣是賣國賊,差距還是蠻大的。
長安就這樣戲劇性地回到郭子儀手中,連郭子儀本人都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
郭子儀率軍從商州返回長安,這次返回,他又遇到了幺蛾子。
鬧出幺蛾子的是神箭侍衛官王甫,不久前他奉長孫全緒之命潛入長安結交惡少半夜擊鼓。
原本吐蕃驚走後,王甫便完成了任務,然而,王甫卻不這樣認為,他居然糾集了兩千多名部眾,然後自己給自己任命為“京兆尹”(長安特別市市長)。
想官想瘋了。
王甫不僅自己當“京兆尹”,手下還配置了一些官員,在吐蕃兵撤走、郭子儀還沒入城這段時間裏,王甫的山寨版政府在長安城裏橫行直撞。
但凡有智商的人過把癮後就會迅速離開,王甫卻不,他一直堅持,直到郭子儀重返長安。
郭子儀抵達長安城下,王甫依舊在死扛,他不想就此放棄自己的“京兆尹”夢想。
郭子儀率領三十名騎兵緩緩前行,再一次向王甫發出了征召令。
可能是被郭子儀的氣場鎮住了,這一次王甫乖乖地應召,跪倒在郭子儀馬前行見麵禮。
郭子儀疑惑地看了看王甫:“就你,京兆尹?”
郭子儀一聲令下,王甫身首異處,從此隻能在地下做自己的京兆尹夢了。
王甫身死,兩千部眾膽戰心驚,一哄而散,“官”不要了,命要緊!
一個月後,東巡陝州的李豫重返長安,郭子儀率領文武百官及各路人馬出城迎接。
郭子儀雙膝跪地,等候李豫“定罪”。
所謂“定罪”,是自謙之詞,說白了,不但沒罪,而且有功。
李豫走到郭子儀的麵前,雙手扶起郭子儀,感慨地說道:“沒有早點用你,以至於到了這個地步!”
皇帝說話,雖然是金口玉言,但不能全信,如果全信你就是傻子!
對於皇帝的話,聽一半,扔一半,別太當真。
吐蕃入侵在亂哄哄中開始,又在亂哄哄中結束,長安城失而複得,一切看上去與以前並沒有太多不同,隻是長安城先失後得,就注定有人要付出代價,而且是沉重的代價。
烏鴉換崗
要付出代價的不是別人,正是此前當紅的宦官程元振。
自從一年前接替李輔國的職位後,程元振在李豫麵前便風生水起,不僅被任命為元帥府代理司馬,而且還被封為驃騎大將軍,走紅態勢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