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混戰計(2)(1 / 3)

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於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所以說“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譯文】

保存陣地已有的戰鬥原貌,完整地保留既定戰鬥姿態,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輕舉妄動,要在敵人迷惑時轉移其主力。

【戰例】

之一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其中有幾次快要成功,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放棄最佳戰機。終於在六出祁山時,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營中。為了蜀軍在撤回漢中的路上不遭受司馬懿大軍的追擊,諸葛亮在臨終之前向薑維密授退兵之計。薑維遵照諸葛亮的囑咐,在諸葛亮死後,密不發喪,對外嚴守秘密。他帶著靈柩,秘密帶領軍隊撤退。司馬懿派兵追擊蜀軍。薑維命巧工能匠仿諸葛亮模樣,雕刻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帶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步伐整齊,大張旗鼓,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向來“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諸葛亮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下撤回,觀察蜀軍動向。薑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立刻指揮主力軍,速快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病死,再進兵追擊,已追趕不上。

之二

宋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率軍與金兵作戰,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隻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正麵交鋒,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隻好暫時撤退。但是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要撤退,肯定會追擊。那樣,宋軍定會慘遭重創。畢再遇苦思冥想如何蒙蔽金兵,轉移軍隊。這時,他聽見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頓生一計。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深夜,下令士卒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軍隊,進入備戰狀態援金軍隻聽見宋營戰鼓響徹夜空,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持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眠。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采用疲憊戰術,用戰鼓攪得我們安寧不得。好吧,你敲你的戰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被折騰得筋疲力盡,也就難得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漸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不堪,就派兵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動靜。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擁而上,衝入宋營,這才發現宋軍留下隻是一片空空營帳,畢再遇的人馬早已無蹤無影了。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官兵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綁在樹幹上,往倒掛著羊的前腿下方放了幾十麵鼓,羊腿不停地踢,鼓就不斷地發出響聲。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很短的時間安全轉移了軍隊,保存了力量。

【前人之語】

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我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墓亮卒於軍,司馬懿追焉,薑維令儀反擊鳴鼓,若向懿者,懿退,於是儀結營而去。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