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混戰計(2)(2 / 3)

【譯文】

同友軍聯合來攻打敵人,要不動聲色地細察敵、我、友三方麵的情況。如果發現另外一個敵人,必須保持原來的陣形而去迎戰敵人。“金蟬脫殼”並不是逃跑了事,它是一種分身術。因此,當己方大部隊轉移後,依然要高掛旗幟,鑼鼓喧天,像真的一樣保留原來的陣形,這樣可以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友軍也不會有所懷疑。等到己方摧毀別處敵人返回時,友軍和敵人才有所發覺,或者還沒發覺。“金蟬脫殼”是與敵作戰時,暗中抽走精兵去襲擊別處的敵人的謀略。例如: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中原時死於軍營中,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兵追來。薑維命令楊儀指揮軍隊擂鼓裝著進攻,其矛頭是指向司馬懿的大軍。司馬懿見狀便率軍撤走。於是,楊儀得以保持完整的軍隊回到營中。又如南朝時期的宋將檀道濟被北魏軍包圍。檀道濟命令部下全都戴盔披甲,而自己則是穿著便裝,坐在車上,率軍從容不迫地走出敵人的包圍圈。北魏軍害怕宋軍設有埋伏,因此不敢追擊,於是檀道濟率領軍隊得以安全回營。

【賞析】

本計用在軍事上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的進攻,撤退或轉移,以實現己方的軍事力量大轉移來保存實力的謀略。此計是較弱方正處於險境之中,而采取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護住自己的主力免受毀滅性的打擊,首先要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要泰然自若,不能慌亂,消極逃走,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定對方,使自己擺脫險境,達到己方的戰略目標。而己方可以用轉移兵力的機會巧妙分兵去打擊另一部分敵人。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意思是說己方暗中小心翼翼地轉移兵力,穩住對方,己方則乘對方沒來及反應時,乘機脫離險境,避免兵馬遭受挫傷。“蠱”,意為順事。認真分析形勢,準確作出判斷,擺脫敵人,轉移部隊,並不是懼怕對方,而是一種分身之術,巧妙地調走精銳部隊去攻擊別處較弱的敵人。但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製造得非常逼真。轉移時,與平常作戰一樣,依然保持原來旌旗招展,戰鼓響個不停的架勢,這樣可以使敵軍不敢妄動,友軍不生懷疑。在“前人之語”裏寫到檀道濟被敵圍困時,帶著士卒,自己穿著便裝坐在車上,泰然自若地向外圍行軍。敵軍見到,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妄動。最後,檀道濟運用此計得以成功脫險。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原文】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注釋】

小敵困之:對弱小或者兵力較少的敵人,要設法去困圍或者殲滅他。

剝,不利有攸往:語出《易經·剝》卦。全句的意思為:

當萬物出現衰落的跡象時,如有所往,則不利。此計引此卦辭意思是說,對付小股敵人要立即圍困殲滅,而讓他逃跑,再去追擊往往會對自己不利。

【譯文】

對付弱小的敵人,要圍困起來,將其殲滅。如果讓他們逃走,再去追擊,便極不利於己方。

【戰例】

之一

戰國後期,秦國進攻趙國。秦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長平守將是趙國名將廉頗。他見秦軍實力強大,不宜正麵交戰,便命令軍隊堅守不戰。兩軍相持四個多月,秦軍沒有攻下長平。秦王采納了範雎的建議,用離間法讓趙王對廉頗心存懷疑,趙王中計,調回廉頗,派趙括為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趙括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將軍堅守不戰的策略,主張與秦軍對陣決戰。秦將白起有意讓趙括軍隊取得了幾次小勝。趙括勝利後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軍營中下決戰書。這下正中白起的下懷。他分兵幾路,指揮形成對趙軍的包圍圈。第二天,趙括率領數十萬大軍,來與秦軍決戰。前幾次秦軍被趙軍打輸了。這次秦軍同樣假裝戰敗而逃,趙括沾沾自喜,他不知這是敵人用的誘敵之計。他率領大軍追擊被打敗了的秦軍,一路追到秦壁。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幾天也攻占不下,隻好撤退。這時,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大本營已被秦軍攻占了,糧道也被秦軍截斷。秦軍把趙軍圍得水泄不通。一連四十六天,趙軍無糧可用,士兵自相殘殺相食,趙括想殺出重圍。白起已嚴密部署,多次擊退企圖殺出重圍趙軍。最後,趙括中箭而亡,趙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