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混戰計(3)(2 / 3)

【前人之語】

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腋。範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譯文】

在紛繁複雜的局麵中,各方都會不擇手段,采用謀略,見機行動,為自己謀得利益。遠處的國家不可以去進攻,但可以用一些利益和他結盟;鄰近的國家如果去結盟,反而可使變亂會發生在自己的身旁。戰國時期範雎的計謀,就是把所有國家相處的遠近,作為結盟或者攻擊的行動準則,他的道理說得非常淺顯易懂。

【賞析】

此計不僅是軍事上的謀略,還是政治上的謀略。這裏是“胡蘿卜”加“大棒”相互配合運用的結果。一般情況下己方不隨便和鄰國結盟,而是與遠國結盟,這種結盟是為了防止鄰國與遠國結盟或者遠國與鄰國結盟從而對自己不利。己方能否成功與遠國結盟,這裏就要用“胡蘿卜”來利誘對方,特別是對與不想結盟或者還在“舉棋不定”的遠國,就需要用“胡蘿卜”加“大棒”來相互配合來達到某種軍事上或者政治上的目的。當己方成功地與遠國結交以後,就可以對鄰國揮舞著“大捧”,把他消滅掉。如果與鄰國結盟,常常因近國變亂的發生而困擾自己。

其實,從長遠看,所謂遠交,絕不是長期結盟。消滅近鄰以後,遠交的國家也就變成了近鄰,新一輪的近攻也就不可避免了。

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離違的道理來說明采取“遠交近攻”的不同的策略,使敵人相互矛盾、離違,而己方可以利用敵人的相互矛盾、離違各個擊破。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原文】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注釋】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全句的意思為:處於己方與敵方兩個大國之間的弱小國家,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於他時,己方則要借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勢。

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困》卦。全句的意思為:

他方處在困乏境地,難道不相信強者的話嗎?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麵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己方去救援他,他方在困境中能不相信嗎?

【譯文】

處於敵我兩個大國之間的弱小國家,當敵方強迫它屈服時,己方應立刻派兵去援助,這會取得弱小國家的信任的,乘機擴大己方的勢力。

【戰例】

之一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小國之間關係密切。晉國若攻打虞國,虢國會派兵救援;晉國若攻打虢國,虞國也會派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小國,先要對他們進行離間,使他們互不支援對方。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可以施些恩惠。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貝,屈產良馬和垂棘之璧,送給虞公。晉獻公非常不情願拱手讓人,荀息說:“大王請放心,隻是讓他暫時保管而已,等消滅虞國,兩件寶貝不就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和美璧,十分高興。晉國有意在晉、虢兩國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虞公得到了晉國的好處,隻好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借道行軍的事不能答應,並說:虞、虢兩國,唇齒相依,如果虢國被滅,唇亡齒寒,虞國也就十分危險了。虞公回答說:

交一個弱朋友去跟一個實力很強的朋友翻臉,不值得。晉國大軍通過虞國道路,去攻打虢國,很快就贏得勝利。班師回國經過虞國道路時,把掠奪的財物分了很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十分歡喜。晉軍大將裏克,這時假裝生病,聲稱自己已不能帶兵回國,暫且把軍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在不顧眾大臣的反對下,答應了下來。幾天之後,晉獻公率領大軍前去,虞公開城相迎。晉獻公約虞公城外打獵。不一會兒,隻見京城中濃煙滾滾,虞公趕到城下時,京城已被晉軍裏應外合占領了。就這樣,晉國在損失很小的情況下消滅了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