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東周初期,各諸侯國都乘機擴大勢力。楚文王時期,楚國勢力日益強大,漢江以東小國,紛紛向楚國稱臣進貢。當時有個小國叫蔡國,仗著和楚國有聯姻關係,認為是自己的靠山,就不買楚國的賬,楚文王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消滅蔡國的機會。
蔡國和另一小國息國關係很好,蔡侯、息侯都是娶的陳國女人,經常來往。但是,有一次息侯的夫人經過蔡國,蔡侯沒有以上賓之禮款待,氣得息侯夫人回國後,破口大罵蔡侯屈辱自己,息侯得知此事後,他對蔡侯有一肚子火。
楚文王聽到這個消息,暗自高興,認為消滅蔡國的時機已到。他派人與息侯聯係,除掉共同的仇人。息侯想借楚文王之手除掉仇人,便向楚文王獻上一計:讓楚國佯裝攻打息國,他就向蔡侯求救,蔡侯肯定會派兵救息國。這樣,楚、息兩國聯兵,蔡國必敗。楚文王一聽,認為此計可行,就發兵佯裝攻打息國。蔡侯得到息國救援的請求,馬上帶兵救援息國。可是蔡侯率領部隊剛到息國城下,息侯竟緊閉城門,蔡侯急欲退兵,楚軍已借道息國,把蔡侯給包圍起來,經過激烈的交戰後,蔡侯兵敗被俘。
蔡侯被俘之後,痛恨息侯,對楚文王說:息侯的夫人息媯是絕世佳人。他這麼一說,楚文王心動不已。楚文王打敗蔡國之後,以巡視為名率兵到了息國都城。
息侯親自迎接,設盛宴為楚王慶功。楚文王在宴席上,趁著酒興說:“我幫你打敗了蔡國,你怎麼不讓夫人敬我一杯酒呀?”息侯心中自然很不高興,但是又害怕楚文王,隻好讓夫人息媯出來向楚文王敬酒。楚文王一見息媯,果然是絕世佳人,便決定要據為己有。第二天,他舉行答謝宴會,早已在宴會的四周埋下伏兵,席間將息侯綁架,輕而易舉地占領息國。
息侯沒有料到,他主動借道給楚國,讓楚國消滅蔡國,給自己報了私仇,卻沒有想到楚國對自己已暗下毒手,並且不失一兵一卒就取得了勝利。
【前人之語】
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
【譯文】
假道用兵的行動,並不是靠花言巧語所能蒙騙取得的。必須是這個國家正處於這樣的情況:如果他不是受到來自一方的威逼,就會遭到雙方的夾擊。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必定會用武力來威逼他,而己方以不侵犯他的利益進行利誘,利用他存在僥幸的心理,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並控製整個局麵。這樣,他必定不能保住自己的陣地,所以不須要經過激烈地戰鬥,就可以把他消滅了。例如:春秋時期的晉獻公向虞國借道伐虢國。晉國將虢國消滅了,虢國的君王姬醜逃到了東周的京城洛邑,晉國部隊在班師回朝途中,還是從原路返回,所以,乘機襲擊虞國,並把他給消滅了。
【賞析】
在敵我夾縫中的小國,當一方想用武力脅迫他時,而另一方常以某種援助方式來騙取他的信任,乘他沒有猜忌時,迅速把力量滲透進去,控製他的勢力,這就不需要與對方大戰一場,便可以將對方控製。有的時候用某種援助方式給對方,對方不定會接受,所以,要善於利用某種條件或者製造某種條件來達到目的。
此計的關鍵之處就是在於“假道”,能夠找到“假道”的借口,就可以隱藏“假道”的真實企圖,在對方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突然出擊,便可以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