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見呂布已下決心,他立刻假傳聖旨,召董卓上朝受禪。
董卓滿心歡喜,進宮受禪。不料呂布突然一戟,直穿董卓的咽喉。董卓一除,朝廷內外,人人拍手稱快。
【前人之語】
兵強將智,不可以敵,勢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勢,如六國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幣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遼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以美人,以佚其誌,以弱其體,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踐以西施重寶取悅夫差,乃可轉敗為勝。
【譯文】
實力強大,將帥有智謀,這樣的敵人不能與他正麵硬拚,在一個時期內,要暫時向他屈服侍奉。以割讓土地侍奉,這樣會增強敵人的勢力,如同戰國時代六國割讓土地來侍奉秦國一樣,這是最不好的策略;用金錢珠寶、綾羅綢緞去討好敵人,必然會增加敵人的財力,就像宋朝侍奉遼國、金國一樣,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這也是不好的策略;隻有施美人計才見成效,這樣可以消磨敵軍將帥的意誌,削弱他的體質,並可以加深他部下怨恨的情緒,與將帥離心離德,如同越王勾踐敗於吳王夫差,便用美女西施和奇珍異寶來迷惑夫差,讓他貪圖享受,喪失警惕,才可以轉敗為勝。
【賞析】
本計用在軍事上指己弱而敵強,用軍事行動難以戰勝對方,就要使用“糖衣炮彈”,先從意誌上消磨敵方的主帥,使內部戰鬥力殆盡,然後再伺機行動。就像本計所說,對付實力強大的敵人,要從主帥著手,以達到“擒賊先擒王”的目的。對付精明實幹的主帥,要想方設法去腐蝕他,一點一點地磨滅主帥鬥誌,從而帶動部下意誌消沉,失去戰鬥力。己方利用優勢力量,攻取敵人的弱點,就能趁機保存實力,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後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
此計運用象理來說明要利用敵人自身的嚴重缺點,己方投其所好,使敵人思想上鬆懈,瓦解他們的鬥誌,便能戰勝敵人。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原文】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複奇。
【注釋】
虛者虛之:第一個“虛”為名詞,意為空虛的,第二個“虛”為動詞,使動,意為讓它空虛。全句的意思為:空虛的就使它空虛。
疑中生疑:第一個“疑”字,可疑的形勢。第二個“疑”
字,懷疑。全句意思為:麵對可疑的事物更產生懷疑。
剛柔之際:語出《易經·解》卦。解,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震上)。上卦為震為雷,下卦為坎為雨。雷雨交加,蕩滌宇內,萬象更新,萬物萌生,故卦名為解。解,險難解除,物情舒緩。本卦:“初六:無咎。象曰:剛柔之際,義無咎也。”是說剛與柔相互交會,沒有災難。
奇而複奇:奇妙之中更加奇妙。
【譯文】
當己方兵力空虛時,故意顯示出防守空虛的樣子,就會讓敵人對可疑的形勢更產生懷疑。用這種方法來對付強大的敵人,這就是奇妙之中更加奇妙。
【戰例】
之一
春秋時期,公元前遠遠遠年,楚國的公子元親自帶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去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攻下數座城池,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實力較弱,都城內兵力不足,無法抵抗楚國大軍的進攻。這時鄭國正處於險境之中,群臣慌了神,有的主張求和,有的主張決一死戰,有的主張堅守待援。這些主張都難解鄭國之危。上卿叔詹說:“求和與決戰並不是上策。堅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如今有難,齊國會派兵相助。隻是空談堅守,恐怕難以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顯示他的能力,討得文夫人的歡心。他一定急於攻下國都,但非常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中作了部署。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到一兵一卒。令店鋪如平常一樣開門營業,老百姓照常來來往往,不可露出半點慌亂。打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沒有設防的樣子。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下,見到此狀,心裏頓生懷疑,莫非城裏設有埋伏,誘我中計不成,自己不敢輕舉妄動,等待公子元的到來。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非常奇怪。他率部下站在城外高地望了望,見城裏確實空虛無兵,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城中有埋伏,不可輕舉妄動,先派探子進城察看虛實,於是按兵不動。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救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力聯合起來攻打楚軍,自己就不是他們的對手,肯定是要吃敗仗的。好在也打了幾次勝仗,還是迅速撤走為上策。他害怕撤走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口銜枚,馬裹蹄,不出半點響聲。所有營房都不拆走,旌旗依舊飄揚。第二天清早,叔詹登城觀望,說道:“楚國大軍已撤退。”眾人見敵營旌旗依舊飄揚,都不信已撤走。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的話,怎會有那麼多的飛鳥自上而下盤旋呢?他也用空城計蒙騙了我們,急忙撤走罷了。”這就是我國曆史上首先使用空城計的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