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首詩偈描述:動了善惡的念頭,將來遇到適當的機緣一定產生果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欲知禍福先問自心。
“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
“湛之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
勸君莫做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所以陳希夷的《心相篇》上說:“相貌是從內心產生的。心裏頭有了善惡厚薄,因此相貌也可看出吉凶禍福。”又說:“心地和念頭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惡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為是由內心引發的,仔細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禍福。“《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卷上說:“心能造作一切善惡業,由於心地的好壞所以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果報。”
四、命運方程式——心念
→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就某方麵來說,人實在很象電腦,譬如,電腦能貯存一切“資料”,人心能貯存一切“善惡”種子。
電腦依靠方程式來工作,我們則依習慣來產生行為模式。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的起心動念,語言和行為一定要特別的謹慎。譬如選購書本要特別慎重,因為一旦看了不好的書,就可能在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種子;看電視也要特別的慎重,因為假如看了沒有意思的連續劇,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會做惡夢。
我們要時時關照自己的心念,嚴防惡念(損人自私的都叫惡念)的產生。因為念頭重複出現幾次之後就會造成行為,行為重複出現幾次之後就會產生習慣,習慣以後就會根深蒂固,以後就會變成性格,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就會造成什麼佯的命運。
所以經上說:“心地不清靜,不明了”(惑)就會“造作善惡力的行為”(業)。善惡的行為發出的影響力就會產生苦樂和凶吉的結果(果)。所以《業報差別經》上說“一切眾生都被業力牽引若走,隨著自己所改造的善業惡業而轉動。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種種差別,《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大家千萬不要輕視任何一件微小的惡業,以為做一點壞事不會受惡報,再小的罪,死後不但都有報應,而且絲毫不能幸免。也無法由別人代受果報。”
心命歌講得非常好:
“心好命也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成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成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嬌。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五、怎樣才能使福份不被消失
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質的享受裏,生活越來越奢侈浪費,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大家必須明白我們今天所享用的東西,無一不是前生種福業所感的果報。過分享福和盡情享樂的後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詩告訴我們在福足時常要為貧田設想:
“處世持家年夏年,總思慮後更思前,
有錢常想無錢日,莫待無錢想有錢”。
宋代的高憎法演禪師說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泉源就會枯竭!”所以,要好好愛惜我們的福,絕不殄天物或丟棄任何能用的東西,例如:我們絕不剩過多的飯菜,每餐都不可以在碗裏留下飯粒,吃剩下的飯菜寧可留到下一餐用,千萬不可吃得過飽,吃得過飽和丟棄良物都是折福。吃得過飽不但傷胃,而且損壽致病。人的胃象氣球一樣,氣球的氣打得過飽,經過一段時間後,把氣放掉,那氣球的彈性就喪失了。同樣的道理,經常吃得過飽的人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況且吃得過飽或者還沒餓以前就吃東西,他一定無法感受食物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