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佛教因果報應與命運(2)(3 / 3)

不但飲食方麵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東西就想買。因為如果買的東西不實用,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買來西也不是便宜就好,要考慮到東西的價格和品質耐用是否恰當。

同時要敬惜字紙,不要隨便丟棄字紙,關於愛惜字紙的因果,請詳閱《惜字征驗錄》。

總而言之,要時時養成敬字惜物的心。下麵是一個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島光藏,他為了學習雕刻怫像,就去拜訪日本優秀的雕刻家高材東雲,想拜其為師。高村東雲隻教他到井邊學習汲水,並沒有對他說什麼話。

但他看到了中島光藏的汲水方法以後,就破口大罵,叫中島光藏回去,不要學雕刻了,其餘的弟子看到中島光藏可憐的樣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時,中島光藏被人叫醒,帶去見高村東雲,高村東雲溫和地對他說:

“白天我大聲罵你,你大概不知我罵你的原因吧,現在我解釋給你聽。佛像是神聖的東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絕對不能沒有一顆虔誠高尚的心。雖然水不怎麼值錢,可是你卻不可隨意浪費,我看你汲水的時候,水淡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個把東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樣刻佛像呢?”

聽完了這一番話,中島光藏深受感動,痛改前非。高村東雲看他還是可塑之材,乃準許他投入門下。後來中島光藏也成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雲”,與他師父隻差一個字而已。

六、如何享有更多的福份

施舍象把錢存入銀行,接受別人的施台就象領取存款,享受福報就象把領出來的錢花費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報就越大。常接受別人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舍,而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舍。當他接受別人的施舍時,他是為了廣結善緣,而且會很快的把所接受來的財物又轉施出去。

真正會施舍的人不會愛好名利,而且不貪求福報。因為如果為了求功德而行善,為了福報而施舍。那麼他施舍的善行將是虛偽而且有煩惱的。行善希望果報和名利,隻不過是利已主義為求其私心之滿足所做的表現而已。所以我們施舍行善時,要把積功德的念頭和貪求名利果報的意念一並摒棄,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這種無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施舍不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隻施舍了財物,而不能舍棄了名利果報,並不是完全的施舍。所以說:心地清靜才是真正的舍,心地清靜才是最大的福氣。

關於接受別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奧的對聯:“三心未了水難消,一念不生金易化。”這意思就是說:有了貪心、憎恨心和愚癡心的人,總是別人隻給你一杯白開水,你把白開水喝下去也是很難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靜,沒有絲毫的妄念,縱使別人給你貴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類似的詩謁:“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這首詩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隨便接受了別人的一種施台,來生縱使自己變成了畜牲,還是要償還的。

勤積功德比享受福壽好多了。所以先聖先賢都教導我們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經書、修建寺院、造橋鋪路、救災濟貧、待人寬厚、憐孤恤寡,敬老尊賢、見寒施衣、見饑施食、見病苦施舍藥材、施茶水以解除人的口渴和欲熱、施棺木以免屍骨暴露、點夜燈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過河。

……凡是有益大眾的福利事業更應盡心盡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