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常用術語(1)(2 / 2)

15.營業額(sales)

或稱為“銷售額”或“業績”,是指所有單品的銷售量乘以當時售價的總和。營業額是判斷一個單品、部門、門店或公司績效好壞的重要指標。“淨營業額”是指“營業額”減去“顧客退貨額”的淨數值。

16.進價(buying price)

通常是指“含稅進價”(注:電腦係統實際是以“未稅進價”來計算毛利的)。進價決定的因素包括:采購及銷售人員的素質與談判技巧、買賣雙方的實力、供需狀況、付款條件、其他交易的條件與要求、供應商的地區性營銷策略、供應商的獲利狀況及買方的市場定位和進貨數量,等等。“含稅進價”在電腦係統上是指扣除“折扣”後的進貨價格。

17.成本(cost)

電腦係統上的成本(即淨進價,等於“進價”減去“折扣”加上“運輸費”,通常運輸費已內含在進價裏麵),是指:

● 已進貨商品:最後一批的到貨價。

● 未進貨商品:商品第一次銷售時所對應電腦建檔時的進價,實物上要讓成本更正確,應辦理“空進空退”手續,例如:白條豬進價有變動時,部位肉的進價應同步更動,並辦理空進空退手續,係統的成本隨之更改。但此種做法未免太費事,信息技術部應研究開發聯結(LINK)的係統,即相對應的商品成本變動時,與其相關聯的其他商品的成本應同時變動,換句話說,“聯結商品”互相存在著一定的成本比例關係。

18.毛利(profit)

單品的毛利是指收銀台的售價減去成本數值的總和,部門的毛利則是該部門單品的毛利總和,公司的毛利則為所有部門毛利的總和。“淨毛利額”則為“總毛利”減去“顧客退貨商品的毛利”。

19.毛利率(margin)

“淨毛利額”除以“淨營業額”的數值就是“毛利率”。賣場的毛利率不宜太高(例如超過25%~30%以上),否則容易被競爭對手跟價,影響價格形象。但對於切貨或一次性買斷的商品,毛利率可以大幅提升,以提高利潤。

20.綜合毛利率(margin mix)

是指各部門的“淨毛利額”總和除以“淨銷售額”總和的數值。另一方法是以“營業額占比”乘以“部門毛利率”的“毛利率貢獻率”數值的總和。如表6-1:

21.賬期(credit terms)

是指貨款到期的天數,亦即供應商願意對賣場放賬的天數。電腦係統是以“貨到後”開始啟算,到了賬期後,在賣場最近的付款日(通常一個月一次)付款。一般而言,生鮮供應商由於財力薄弱,且利潤較低,賬期相對較短,約5~30天;食品幹貨供應商約為30~60天;非食品供應商(除家電商品外)由於商品回轉慢,且其利潤較高,賬期約為45~90天。

22.經營方式(business mode)

是指零售商銷售商品的采購方式或經營模式,賣場常見的經營方式主要有兩種:

購銷(direct purchase):也稱為“經銷”,即由零售商正式下訂單采購,貨款到賬期時,由賣場支付給供應商。零售商的大部分商品以購銷形式進貨,庫存損耗由零售商全額負擔,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要求供應商補一些損耗,或做一些退換貨的安排,以降低風險。

聯營(concession):或稱為“提成銷售”,即零售商提供一定的銷售空間,在一定的提成扣率的協議下,實施“聯營銷售”。零售商對商品不擁有所有權,所以沒有庫存損耗風險。但於零售商而言,失去購銷或代銷的價格主控權,因此聯營隻適用在需要較多人力銷售、產品市場變化太快、品種繁多、風險極大的品種或采購人員完全沒把握的商品。采取聯營經營應對供應商有“保底提成”、“營業額占比”、“銷售成長率”及“服務規範”的要求,否則極易失控。

23.庫存量(stock)

或稱為“存貨量”,是指“電腦的庫存量”或“實際盤點的庫存量”,兩者的差額(“後者”減去“前者”)即為損耗。例如:電腦賬上有10個銷售單位,而實際盤點僅有7個,損耗為7-10=-3個。店麵對於高單價或損耗率較高的商品應經常盤點,並做庫存更正,以確保電腦庫存量數字的正確。低效率的人工訂單耗費大量的人力及物力,供應商亦需應付頻繁的小量訂單,彼此都沒有效率。

24.庫存天數(no.of stock days)

其定義為:

單品:電腦庫存量÷DMS。

其他:庫存成本÷日均銷售成本(指商品小組、大組、部門和門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