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是在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

日本人的體型特點是:身材矮小、腿短腳粗。中國現代作家豐子愷留學日本時,曾調侃:“日本女子最缺乏當模特兒的資格,因為那島國的人身材異常矮小。平時穿著長袍,踏在半尺把高的木屐上,看去還不討嫌。等到脫了衣裳,望去樣子真是難看,隻見肥大的一段身子,四肢短小如同烏龜的腳……”

中國服裝自古以來就具有“寬服大袖”的特點,這一特點正好適合日本人的體型,因此,中國服裝在唐代一傳入日本,就立刻盛行不衰,最終演變成和服。

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和服上。一襲色彩絢爛的和服,寬服大袖地將肢體包裹起來,掩飾了其先天身材的不足,同時又將女性的迷人部位脖子與後背裸露了出來,突現出日本女性獨有的魅力。中國現代詩人徐誌摩有詩《沙揚娜拉》讚道:“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日本的和服有男女之分。男和服多為黑色,女和服色彩斑斕、絢麗多姿。不過,足下都要穿木屐,類似我們俗稱的趿拉板兒,是穿和服時用的一種特別的鞋。

這種木屐估計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木屐在中國曆史悠久,春秋時就有人開始穿木屐了。據《古樂府》記載:“黃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絲兩頭係。”

而據《搜神記》載:“昔作屐,婦人圓頭,男子方頭,蓋作意欲別男女也。”巧的是,日本的木屐式樣中男子的也多為方形,婦女的也常用圓頭,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中日兩國木屐的親緣關係。

總之,日本的民族服裝和服與中國的古代服裝有著親緣關係,但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和服上,已經使其成為一種最能代表日本民族的新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