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服飾製度與禮儀、官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服飾也始終作為體現禮儀差序的符號形態。
從黃帝堯舜到夏商西周時期的統治者都穿著一種上衣下裳的服裝。據《後漢書·輿服誌》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黃。”這就是說服飾超越了蔽體禦寒的實用功能而具有了“嚴內外,明等級,辨尊卑”的社會屬性。
夏商時期,開始建立禮製,出現了各種冠服製度,如祭祀著祭服、朝會著朝服、公務著公服、婚嫁著吉服、從戎有軍服等,服飾從質料、色彩、花紋、款式無一不為禮製所規範。到了周代,冠服製度逐步完善,並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為禮儀的一種表現形式。
自古就有“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製”的說法,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冠服的更替往往意味著改朝換代。
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以黑色為尊貴之色,並進一步規範禮服製度。漢代四百年間,仍繼續保留了這一製度。
到了隋唐,雖然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傳統差不多,但是一般人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用麻、毛織成的“粗褐”。
到了清朝,徹底廢棄了以冠冕衣裳為祭祀之服,以及通天冠、絳紗袍服的傳統製度。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自誕生開始,經曆了兩千多年的變遷,至此告以終結。
清朝滿族的服裝在保留本民族習俗禮儀的同時,吸收了漢族服飾中的一些特點,屢屢強調無改衣冠以保騎射民族之淳樸生氣的重要性,所以清代的冠服始終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某些重要特色。
1840年後,西洋文化侵入中國本土文化,服飾也開始發生了變革。20世紀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甚至成為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
到了近年,中式服裝又慢慢以時尚的形式回歸大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