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從功能上講具有調節進入眼睛的光量,增加視力,保護眼睛安全和臨床治療眼病的作用,同時它還具有美容、裝飾的作用。眼鏡由鏡片和鏡架組成。矯正視力用的眼鏡有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老花眼鏡以及散光眼鏡四種。保護眼睛用的眼鏡有防護鏡、防風鏡和太陽鏡等。

那麼,眼鏡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又是由誰發明的呢?

有一種說法是:

最早的透鏡出現在西亞和古羅馬。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人們發現了一塊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透鏡,直徑1.5英寸,焦距約4.5英寸,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這個民族還不知道如何使用。而羅馬皇帝尼羅喜歡把翡翠或寶石放在眼前用於觀看比賽或表演,這當然也不是眼鏡,隻是認識到了透明寶石具有放大影像的功能而已。真正的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意大利佛羅倫薩,而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最初,眼鏡是架在鼻子上的,但長期使用易造成使用者呼吸困難。後來發明了眼鏡架,這才解決了呼吸困難的問題。

眼鏡自明代中葉傳入中國,被視為珍物。其實眼鏡最早出現在中國,之後也有舶來品傳入。在中國,據《世界之最》說:“早在公元前2283年,中國皇帝就通過透鏡來觀察星星。眼鏡是由中國傳到外國的。”據孔子(公元前551—479)說:“中國那時就有人戴水晶和其他透明礦物質做成的眼鏡,用以遮陽或醫治眼睛。”

近年來,考古學家從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荊之墓中清理出一隻小巧的水晶放大鏡,能將細小的東西放大四五倍,這可以叫做放大鏡。

據晉朝張華的《博物誌》記載:“削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說明中國在公元三世紀已經知道利用凸透鏡折射光線來聚焦取火了。

馬可·波羅大約在1260年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

明萬曆時的田藝蘅在《留青日劄》卷二上記載:“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也。”這時的就是眼鏡最初的叫法。

不過,大多數人認為,真正的眼鏡可能是在13世紀末期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的。

中國的眼鏡在13世紀由兩位意大利醫生傳入歐洲,直到14世紀中葉才被廣泛使用。歐洲的眼鏡則在明末清初傳入中國,有《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五言詩《試眼鏡》為證:

西洋白眼鏡,市自香山墺。

製鏡大如錢,秋水涵雙竅。

蔽目目轉明,能察毫末妙。

暗窗細讀書,猶如在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