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頭發的修飾。因為擁有一頭秀發對一個女子來說有時絲毫不亞於一個漂亮的臉蛋,比如衛子夫就是因為她的秀發把漢武帝給吸引住的:“上見其美發,悅之,遂納於宮中。”
女子的頭發如此重要,因此古代女子的發式就多到浩如煙海,數不盡數,與其相關的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中記載的就不下百餘種。
古代女子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但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
淩雲髻,屬於高式的單鬟。秦始皇信奉仙道之術,崇尚仙女發型,命宮中後妃皆濃妝豔飾。《中華古今注》記載:“始皇詔後梳淩雲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嬪梳參鸞髻。”。
飛仙髻,多是兩側結高鬟。《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這種發式多用於未出室的少女。
飛天髻,在頭頂結三鬟,聳立直上。《宋五行誌》記載:“文帝元嘉六年,民間婦人結發者三分發,抽其鬟直上,謂之飛天。”
反綰式,把頭發攏高翻綰而成,屬於高髻的發式。《妝台記》記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這種發式在隋唐時期甚為流行。
擰旋式梳編法,把頭發分成幾股,扭轉盤結在頭頂。《采蘭雜誌》記載:“甄後既入魏宮,宮廷中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
朝雲近香髻,把頭發分股擰盤,交疊在頭頂,《中華古今注》記載:“大業中令宮人梳朝雲近香髻。”
墮馬髻,把頭發攏結成大股,狀如馬肚,墮於頭側或腦後。《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古今中華注》也有記載:“墮馬髻惟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
古代女子也曾流行戴假發。古人最早使用假發是在東周時。《周禮》記載:魯哀公在城牆上見到一個美發如雲的女子,就派人剪了人家的秀發給王後呂薑做了假發。起初假發主要是王公貴族使用,比如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女主人辛追入葬時就戴著假發。到南北朝時,戴假發已經在民間女子中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