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頭發的修飾,而秀發亦需頭飾點綴,因此發飾也是美發的重要部分。
女子的頭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現代曾出土過圓錐形的骨簪和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謂之“及笄”之年。笄就是固定發髻的一種發飾,《儀禮·士冠禮》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注:“笄,今之簪”。“笄禮”是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
春秋戰國時期,金簪、玉簪相繼出現。簪是由笄發展而來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起初,簪為奴隸主貴族身份的象征,帝王飾玉簪、後妃飾金簪、臣子戴象牙簪、玳瑁簪等。後來則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
時至漢末,又出現了新的頭飾:步搖、華勝。步搖是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是一種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古時女子行走時,裙裾要保持不動,否則即會被人認為不穩重,但戴上步搖,步搖上的垂飾卻可搖曳生姿,為自己增添姿色。《釋名·釋首飾》記載:“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誌下》記載:“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也說道:“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的《長恨歌》吟道:“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因步搖所用材質昂貴,製作精美,所以佩戴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的女性。
華勝是古代婦女的一種製成花草形狀的插在髻上或綴在額前的首飾,《釋名·釋首飾》記載:“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記載:“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
唐朝女子發髻上的裝飾有帽、簪、梳、篦,通常以金銀珠翠為材料,製成各種形狀的簪釵,常見的有鳥形、花形、風形和蝶形等。在婦女頭上插梳之風自魏晉開始流行,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宋代婦女承襲唐朝女子的插梳,並且幾乎到了如醉如癡的地步,到後來的南宋,婦女插梳的現象仍十分普遍。
明代時,鳳冠是婦女服製中最為莊重的一種禮冠,以皇後所戴的鳳冠最為華貴,其頂上綴有龍鳳等飾物。那時,鈿花也開始流行,鈿花是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記載:“凡玉器琢餘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注:“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古代女子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後漢書·輿服誌》記載:皇太後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製,其擿有等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