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鐲也稱“釧”、“手環”、“臂環”等,是一種戴在手臂上的環形裝飾品。手鐲作為一種首飾,和耳環、項鏈、戒指的功能一樣,都是用來妝點美麗的可以說手鐲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的表現。

手鐲起源於母係社會向父係社會的過渡時期。據有關文獻記載,在古代不論男女都戴手鐲,女性將其作為已婚的象征,男性則將其作為身份或工作性質的象征。此外,在古代社會,人們還認為戴手鐲可以避邪或帶來好運。

不過,有許多研究專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並非全是出自於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同時,也有專家認為,由於當時男性在經濟生活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拴住婦女,不讓其逃跑的含義。

中國玉手鐲的原型源於一種扁圓形、中間有孔的玉璧。在商周至戰國時期,人們開始用玉石製作手鐲。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都顯得格外豐富。除了玉石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屬手鐲。

在西漢以後,由於受西域文化、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也很多,有一種自由伸縮型的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還有一種如彈簧一樣盤成圈的臂環,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於調節鬆緊。這種跳脫式臂環,可戴於手臂部,也可戴於手腕部。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鹽商婦》一詩中有一句“皓腕肥來銀釧窄”,非常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女子由於不從事農桑勞作,變得又白又胖,最後連原來的銀釧都快戴不下了。這首詩也反映了當時婦女有在手腕上戴“銀釧”的習俗。

宋代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說,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裏有‘輕衫襯跳脫’的句子,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手鐲裝飾手臂已很普遍,這種手鐲被稱為臂釧。在初唐畫家閻立本所畫的《步輦圖》,以及周肪的《簪花仕女圖》中,都清晰地描繪了戴臂釧的女子形象。當時,佩戴臂釧不僅僅限於宮廷貴族,平民百姓對此也十分熱衷。在佛教題材的壁畫和繪畫作品中,仕女、飛天、菩薩等形象也經常有佩戴手鐲的,這也反映了唐朝婦女佩戴手鐲的流行風尚。

唐宋時期的玉手鐲以圓柱體、扁圓體素麵為主。相傳楊貴妃十分喜愛橢圓形的手鐲,後人又稱這種手鐲為“貴妃鐲”。唐宋以後,手鐲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有了高度發展,出現了金銀手鐲、鑲玉手鐲、鑲寶手鐲等,造型分圓環型、串珠型、絞絲型、辮子型、竹子型等。

到了明清乃至民國,飾品的款式造型、工藝製作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以金鑲嵌寶石的手鐲盛行不衰。當時,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市民百姓都有佩戴玉手鐲的習慣。

直至現代社會,手鐲仍然被人們普遍用為搭配服裝的配套飾品,或作為凸顯個人風格、愛好的一種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