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菜簡稱蘇菜,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蘇菜主要是由淮揚、蘇錫、徐海三大地方風味菜肴組成,以淮揚菜為主體。

蘇菜的形成有其悠久的曆史淵源,不僅是因為江蘇地處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也因這裏是一個名廚薈萃的地方。中國最早的廚師彭祖就出現在這裏。彭祖又名彭鏗,傳說是彭姓的祖先,因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受帝堯的賞識,後受封於大彭,即大彭氏國(今江蘇徐州)。到了商湯時期,太湖佳蔬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廚師易牙也曾在徐州傳藝。

此外,號稱素菜“四大金剛”的豆腐、麵筋、筍、蕈等,這些美食的發源地都與江蘇有關。漢代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發明了豆腐,豆腐首先在蘇、皖地區流傳。南北朝時,南京“天廚”能用一個瓜做出幾十種菜,一種菜又能做出幾十種風味來。此外,醃製、醬製黃瓜,在1500年前就已載入典籍。南宋時吳僧讚寧還曾作《筍譜》,總結食筍的經驗。

在隋唐時,繁榮的經濟促進了蘇菜烹飪技藝的發展,出現了不少名菜,如鬆江的“金齏玉膾”、糖薑蜜蟹,蘇州的玲瓏牡丹齏,揚州的縷子膾等,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肴。

在五代時,蘇菜的主食、點心即有“健康七妙”之稱。其米飯粒粒分明,柔而不爛,可以擦台子;麵條筋韌,可以穿結成帶而不斷;餅薄透明,可以映字;餛飩湯清,可注硯磨墨;饊子既香又脆,“嚼得驚動十裏人”,足見廚師技藝之高。

宋代以來,蘇菜的口味有較大的變化。原來南人菜鹹而北方菜甜,江南進貢到長安、洛陽的魚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州,中原大批士大夫隨之南下,受到中原風味的影響。蘇州、無錫人的嗜甜,即由此而開始。

金元以來,因伊斯蘭教徒到江蘇的人數增多,蘇菜又受到清真菜的影響,烹飪風味更為豐富多彩。明清以來,蘇菜又受到許多地方風味的影響不斷發展變化,昔日專由帝王享受的點心和菜肴,此時也可供尋常百姓品嚐。

清代的乾隆皇帝特別喜愛吃南方菜,曾下旨編製蘇杭菜譜,可見蘇菜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乾隆三下江南時,在揚州某古寺,有一位文思和尚,善製各種豆腐素肴,特別是他用嫩豆腐、金針菜、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湯,味道鮮美,受到乾隆喜愛,因此,“文思豆腐”一度列入宮廷菜單之中。

揚州煮幹絲也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乾隆六下江南時,揚州地方官員聘請名廚為皇帝烹製佳肴,其中有一道“九絲湯”,是用豆腐幹絲加火腿絲,在雞湯中燴製。特別是幹絲切得細,可吸入各種鮮味,因此味道極鮮,名傳天下,遂更名“煮幹絲”。

在清代,野蔬也大量入饌,對此高郵的王盤還有專著,吳承恩在《西遊記》裏也有所反映。其中“燉菜核”相傳就是因清代的一位欽差大臣,住南京萬竹園,天天吃青菜而製成的,燉菜核就是由矮腳黃菜心燉製而成。

清代的江南食饌中也增加了滿蒙菜點,還有了“滿漢全席”。飲料中則是香露嶄露頭角。如《紅樓夢》中寶玉所食木樨香露、玫瑰香露等均為當時滋神養體,又能使人齒頰留芳的飲品。

總之,蘇菜以刀工精細,烹調方法多樣著稱,其在烹調方麵擅長燉、燜、煨、焐,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適應性強。在刀工方麵,無論是工藝冷盤、花色熱菜,還是瓜果雕刻,都形質均美,雕鏤剔透,充分顯示了其所講究的精湛的刀工技術。清代蘇菜已流行於全國,尤其是淮揚菜曾為宮廷菜,目前國宴中的大多數菜肴仍屬於淮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