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即山東菜,是中國八大菜係之一。魯菜主要包括濟南、膠東兩個菜係,另外還有堪稱“陽春白雪”的典雅華貴的孔府菜,和星羅棋布的各種地方菜和風味小吃。
魯菜的形成和發展受山東地區的文化曆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影響很大。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遊,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裏,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為烹飪文化的發展、魯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魯菜的起源,年代久遠。在《尚書·禹貢》中就記載有“青州貢鹽”,說明至少在夏代,山東已經用鹽調味。魯菜係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稱的名廚。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一係列“不食”的主張,這說明當時的魯菜已經相當講究科學、注意衛生,還追求刀工和調料的藝術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
秦漢時期,山東的經濟空前繁榮,地主、富豪出則車馬交錯,居則瓊台樓閣,過著“鍾鳴鼎食,征歌選舞”的奢靡生活。“諸城前涼台庖廚畫像”就描繪當時了烹飪操作的全過程,上麵繪有各種忙碌著進行烹飪工作的人們,場麵之複雜,分工之精細,可以和現代烹飪加工相媲美。
在北魏時,高陽太守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對黃河中下遊地區,主要是山東地區的烹飪技術做了較為全麵的總結,詳細闡述了煎、燒、炒、煮、蒸、醃、燉等烹調方法,反映了當時魯菜發展的高超技藝。此書對魯菜係的形成、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曆經隋、唐、宋各代的提高和錘煉,魯菜逐漸成為北方菜的代表。
到元、明、清時期,魯菜又有了新的發展,並自成一個菜係。此時魯菜大量進入宮廷,成為禦膳的珍品,並在北方各地廣泛流傳。清朝乾隆皇帝曾八次駕臨孔府,並在1771年第五次駕臨孔府時,將女兒下嫁給孔子第72代孫孔憲培,同時賞賜一套“滿漢宴·銀質點銅錫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給孔府,這更促使魯菜係中的奇葩“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總之,魯菜經過長期的曆史演化,集山東各地烹調技藝之長,兼收各地風味特點加以發展升華,最終成為具有自身獨特風味的中國八大菜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