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是中國著名八大菜係之一,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等組成,以廣州菜為代表。
粵菜的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以及曆史變遷密切相關。廣東地處亞熱帶,靠近南海,雨量充沛,物產富饒,所以廣東人的飲食材料,一向得天獨厚。
秦漢以前廣東人就有雜食的習慣。在唐代,詩人韓愈被貶至潮州時,在他的詩中就描述了潮州人好食鱟、蛇、蒲魚、江瑤柱等數十種異物,而且當時還多采用原始生食的方法,雖然到後來生食豬、牛、羊肉的已不多,但生食魚片,包括生魚粥等的習慣仍保留至今。
唐代以後各朝各代的更迭,令大量的移民從北方南遷至此,也帶來了各式的食物,這使粵菜的烹製技術得到豐富和發展。
唐代開始,廣州逐漸成為中國主要的進出貿易口岸,這也推動了當地飲食業的發展。宋、元之後,廣州成為內外貿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商業日益興旺,飲食服務作為一個商業行業也發展起來,從而為粵式飲食特別是粵菜的成長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和場所。更重要的是宋朝南遷,使眾多禦廚和官府廚師雲集於粵,特別集中於羊城廣州,因此粵菜的技藝日趨成熟。
明清時期是粵菜、粵點、粵式飲食真正成熟和發展的時期。這時的廣州已經成為一座商業大城市,粵菜、粵點和粵式飲食真正成為一個體係。鬧市中通常遍布茶樓、餐館和小食店,各個食肆爭奇鬥豔,食品之豐,款式之多,世人稱絕,漸漸有“食在廣州”之說。
粵菜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技藝精良,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鬱,擅長小炒,要求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
潮汕地區以前曾屬福建管轄,所以飲食習俗與閩南相近,在隸屬廣東之後,又受珠江三角洲的影響,所以潮州菜接近閩、粵,彙兩家之長,自成一派。潮州菜尤以烹製海鮮見長,湯類、素菜、甜菜最具特色,刀工精細,口味清純。
東江菜又名客家菜,因客家原是中原人,在漢末和北宋後期因避戰亂南遷,聚居在廣東東江一帶,其語言、風俗尚保留了中原原有的風貌。東江菜在烹製時主料突出,講究香濃,下油重,味偏鹹,以砂鍋菜見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
客家飲食中除了其菜肴吸引人外,客家小吃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客家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反映了一種習俗。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數以下幾種:元宵節的湯圓,湯圓有甜的和鹹的兩種,取“團圓”之意;清明節的艾糍,是用艾草搗爛和上麵粉填上用碎花生仁黃糖做成,香甜可口;端午節則會吃粽子;中秋有吃月餅的習慣,還會吃板栗、柚子、山梨等;重陽節大家喜愛吃九重皮;冬至前後蘿卜收成,所以這時人們就吃蘿卜糍。現在,許多小吃都不再受時節的限製,如湯圓、粽子、蘿卜糍等時常都能吃到。
總之,經過長期的發展,粵菜形成了一種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現在的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地區以及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