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即安徽地方風味菜,是中國八大菜係之一,由安徽省的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地方菜構成,以皖南徽州的徽菜係為主要代表。

徽菜的形成與江南古徽州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飲食習俗密切相關。徽州氣候宜人,自然環境優美,綠樹叢蔭、溝壑縱橫,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當地可食野菜與各種花、莖、杆,大量被用入徽菜譜,其中竹筍就有十七種。此外,由於徽州醫學發達,健身強體的藥膳,早已納入徽菜之中,如冰糖燉百合、沙炒銀杏果等。

此外,徽州的風俗禮儀、時節活動,也有力地促進了徽菜的形成和發展。原來,徽州地處山區,曆少戰亂,自唐宋以來,中原大批移民南遷到徽州一帶,聚族而居,建祠修譜,形成了嚴密的宗族製度。為祀祖、禮佛,民間便產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過於祭祀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汪華的“賽瓊碗”活動了。

賽瓊碗可以說是徽菜的源頭。瓊碗本意指精美的容器,在這裏借指菜品。賽瓊碗是關於徽菜最高技藝的集中展示,該習俗是因汪華而形成的。

汪華是績溪登源人。隋末年間,因為他的揭竿起義,江南一帶的百姓得以平安度日。績溪人感念汪華的恩德,在他去世後,家家戶戶都拿出最好的菜肴盛在精美的容器中來供奉他,久而久之形成了賽瓊碗的民俗。一年一度的“賽瓊碗”祭拜活動集中展示了汪氏族人所精心烹製的數百碗供品,同時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間烹飪家。

後來,到了唐宋時,由於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商業興起,飲食業發達,徽菜也隨之轉移到了屯溪,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自唐代以後,徽州商業發達,商賈眾多,曆代都有“無徽不成鎮”之說。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時期,徽商實力及影響力位居全國10大商幫之首,其足跡幾遍天下,因此,徽菜也伴隨著徽商的腳步發展到全國各地。

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徽菜經過曆代徽廚的辛勤勞動,兼收並蓄,不斷總結創新,最終成為雅俗共賞,南北兼宜,獨具一格的著名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