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菜,即北京菜,又稱京幫菜,它是以北方菜為基礎,兼收各地風味後形成的。
在中國傳統的四大風味和八大菜係中並沒有北京菜。四大風味是:魯、川、粵、淮揚。八大菜係一般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自從遼、金、元、明定都北京後,全國各地的風味菜,彙集北京,融合發展,逐漸形成獨特的京菜。
北京菜品種複雜多元,兼容並蓄八方風味,名菜眾多,難於歸類。有吸收了滿漢等民族飲食精華的宮廷菜,也有在廣東菜基礎上兼采各地風味之長形成的官府菜。
在舊時的北京,因皇家、王公貴族、巨商大賈和文人雅士的社會交往、禮儀、節令及日常餐飲的需要,各色餐館應運而生。宮廷、官府、大宅門內也都雇有廚師。這些廚師來自四麵八方,把中華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
宮廷菜是指清朝皇宮中禦膳房的菜點,它吸收了明朝宮廷菜的許多菜點,尤其康熙、乾隆兩個皇帝多次下江南,對南方膳食非常欣賞,因此清宮菜點中,也吸收了全國各地許多風味菜的特色。
官府菜是北京菜的特色之一。過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講求美食,並各有千秋,至今流傳的宮保肉丁、李鴻章雜燴等,都出自官府菜。譚家菜出自清末翰林譚宗浚家,後由其家廚傳入餐館,稱為“譚家菜”。近年出現的紅樓菜,也是官府菜。
總之,京菜融合八方風味,集全國烹飪技術之大成,不斷地吸收各地飲食精華,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