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是天津著名的風味小吃。狗不理包子色、香、味形俱佳,深受人們青睞,可為什麼偏偏要叫狗不理呢?
說起“狗不理”包子的來曆,還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清鹹豐年間,河北武清縣一高姓農民,四十歲時喜得兒子,便取名高貴友,為了孩子能健康平安的長大,父母又給高貴友取了個小名叫“狗子”,因為父母期望他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此名也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
高貴友十四歲時,為了養家糊口,來到天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他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所以做包子的手藝不斷見長,終於練就一手好活,並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門戶,自己開辦了一家專賣包子的小吃鋪,叫“德聚號”。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裏八方的人都來吃包子,名聲很快就傳了開來。後來吃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常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做“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清末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後,而且得到了慈禧太後的誇獎,因此,狗不理包子更加名聲大振。
此後,“狗不理”小吃鋪越開越大,生意也越來越興隆,由小攤檔變成大攤檔,由大攤檔變成飯館,又逐漸擴大為連鎖經營。如今,狗不理包子已走向世界,名揚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