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是中國一種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巨型筵席,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曆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
滿漢全席源於清代,是清代官場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坐的一種全席。原來,在清代,滿族人入關主政後,最初興辦筵席都是滿族菜點,烹調較簡單,食味平淡。後來,滿族官員在漢族官員舉辦的宴席上吃到漢族廚師烹製的菜肴,其色、香、味、形無不使顯貴們食欲大增,於是,之後在光祿寺(宮廷大廚房)舉辦各種宮廷筵宴時廚師就開始分別擺置“滿席”和“漢席”。久而久之,滿漢兩族的菜點在許多筵席上相互交融,風味也相互滲透和影響,再加上達官貴人之間經常相邀歡飲,於是,滿、漢特色兼收並蓄的筵席——滿漢全席,便形成了。
滿漢全席首先是清朝皇帝為招待與皇室聯姻的蒙古親族所設的禦宴。一般設宴於正大光明殿,由滿族一、二品大臣作陪。曆代皇帝均重視此宴,每年循例舉行。而受宴的蒙古親族更視此宴為大福,對皇帝在宴中所例賞的食物十分珍惜。
滿漢全席也是清朝皇帝用來招待大臣的禦宴,在每年元宵節後的正月十六日舉行。由皇帝親點大學士、九卿中有功勳者參加,蒙古王公等也都參加。宴會設於奉三無私殿,宴會進行時遵守宗室宴之禮,皇帝借此施恩來籠絡屬臣,同時又是大臣們受功祿的一種象征。
滿漢全席還是清朝帝王的壽誕宴,也是內廷的大宴之一。當時的後妃王公,文武百官,無不以進壽獻壽禮為榮。如遇大壽,則慶典更為隆重盛大。
滿漢全席中還有一種千叟宴。千叟宴始於康熙年代,因康熙帝即席賦《千叟宴》詩一首而得名,是清宮中規模最大,參與者最多的盛大禦宴。
康熙五十二年,正值康熙六十大壽,這時的大清帝國“四海奠安,民生富庶”,各地百姓有感於康熙皇帝的恩澤,一些耆老為慶賀皇帝生日,紛紛進京,自發前來祝壽。康熙皇帝見到這種情形,深深感到民眾的誠心。作為大清帝國的聖明君主,豈能讓遠道而來的天下老人們空手而歸。於是,他在生日慶典(三月十九日)的前一天特發諭旨,決定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宴賞眾叟,宴後送歸鄉裏。為保證筵席成功舉行,康熙皇帝多次下達諭旨,命令宮廷各衙門的官員和工匠為筵席做準備工作。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和二十七日,康熙皇帝在暢春園正門前,賜宴各級65歲以上的文武大臣、官員、兵丁、士人和庶民等。當時參加筵席者共有2800多人。
康熙六十一年,已統治天下60年的康熙皇帝再次舉行大規模的千叟宴。這年正月初二日,康熙皇帝在乾清宮賜宴60歲以上的滿、蒙、漢三軍中的文武大臣、官員及致仕退黜人員。三天後,又在乾清宮賜宴65歲以上的漢族文武大臣、官員。在這次千叟宴上,皇子們紛紛執壺勸觴諸位老者,而還未成年的皇子、皇孫們則侍立觀禮。
想到自己統治天下已整整一個花甲了,期間自己樹立了無數豐功偉績,年近古稀的康熙皇帝不免感到十分自豪。在這次盛筵上,他詩興大發,親賦七言律詩一首,名為《千叟宴詩》,與宴諸臣也按律恭和,以紀其盛,“千叟宴”之稱因而得名。康熙皇帝還敕令宮廷畫師作畫,描繪這次千叟宴的盛況,以示後世。康熙皇帝舉行的這兩次大規模的千叟宴,反映了當時大清帝國國力強盛、天下一統,萬民安居樂業的盛況。
康熙之後,乾隆皇帝也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千叟宴。乾隆五十年,又於乾清宮舉行千叟宴,參加宴會的有三千人。嘉慶元年正月,又舉行千叟宴於寧壽宮皇極殿,參加宴會的有三千零五十六人,即席賦詩三千多首。後人稱謂千叟宴是“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此外,滿漢全席還是清朝招待使臣的宴會,如九白宴。九白宴始於康熙年間。在康熙初定蒙古外薩克等四部落時,這些部落每年以“九白”為貢,即八匹白馬和一匹白駱駝,以表示投誠忠心。蒙古部落獻貢後,康熙皇帝便設禦宴招待使臣,即稱“九白宴”,每年定期舉行。後來道光皇帝曾為此作詩說“四偶銀花一玉駝,西羌歲獻帝京羅”。
乾隆以後,滿漢全席從官府傳到民間,許多菜館也都以滿漢全席招攬賓客,以致在許多大城市興起了滿漢全席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