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名肴佳菜萬千,但像“四星望月”這種和中國革命曆史相關聯的名菜,卻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四星望月”是一道由毛澤東親自定名的菜。它的名字誕生地在京九鐵路拐彎處的一個將軍縣——興國縣。

1929年4月,毛澤東率紅四軍從井岡山突圍,轉戰贛南閩西。一路上風餐露宿,疲憊不堪。到興國縣時,興國縣的負責人陳奇涵、胡燦等湊錢請他打個牙祭,嚐嚐興國縣的家常菜蒸籠粉魚。

當菜上來時,毛澤東見桌上擺了個圓竹籠,周圍四碟小菜,頗為新奇。嚐了之後,覺得又辣又鮮,頗對他的湖南口味,不禁連連稱讚。吃了一陣,凡事喜歡調查的毛澤東,開口問道:“這菜叫個麼子名?”胡燦說:“家常菜,沒啥正經名字。”陳奇涵接口道:“凡事名正才言順,這菜委員起個雅名如何?”

毛澤東興致盎然的指點著菜說:“你們看,一個圓竹籠像月亮,四個碟子像星星。這星星和月亮,就像各地的工、農、商、學群眾盼望紅軍的到來。我看叫它‘四星望月’好不好?”大家被他奇妙的聯想折服,紛紛叫好。

毛澤東不愧為著名的詩人、政治家,一個菜名他都能賦予如此深刻的內涵。他把紅軍比做月亮,把工農商學等群眾比做星星,這和他後來選定四顆小星圍著一顆大星的國旗圖案,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蘇區時,毛澤東最愛到興國,他的著作裏有四篇專門反映興國的文章。“四星望月”也從此成為興國人民招待紅軍的傳統菜。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曆次回江西,都要點四星望月,並把這道菜引進了中南海。1972年12月,鄧小平重返興國,也指名要吃“四星望月”,說是重溫曆史。1999年9月9日,京九鐵路通車時,江澤民到興國視察,也要廚師為他準備“四星望月”。由此可見此菜的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