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保雞丁,中國川菜係中的傳統名菜,由雞丁、幹辣椒、花生米等炒製而成。特點是入口鮮香細嫩,辣而不燥,略帶甜酸味道,雞肉的鮮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廣受大眾歡迎。尤其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宮保雞丁幾乎成為中國菜的代名詞,情形類似於意大利菜中的意大利麵條。

可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許多大大小小的中餐館中,菜單上的“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所以這樣寫,是有人認為此菜烹製方法為“爆炒”,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他們沒有弄清楚“宮保雞丁”的由來。

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曆,曆史上普遍認為和丁寶楨有關,關於這還有三種傳說。

一說:丁寶楨原籍貴州,清鹹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據說他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並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山東任職時,就命家廚製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後調任四川總督,便將此菜引進四川,與四川嗜辣的習俗相結合,並加以改進。這道美味本來隻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後來越傳越廣,盡人皆知。因丁寶楨曾被清朝皇帝封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清朝榮譽官銜“宮保”之一,因此丁寶楨被人稱為“丁宮保”,而此菜也就被人命名為“宮保雞丁”了。

二說:丁寶楨為人剛直不阿,疾惡如仇,為官公正廉潔,在任山東巡撫期內,因擒殺擅自出京,極為慈禧太後寵信的太監安德海,一舉天下知。丁寶楨調任四川總督後,成立四川機器局,大興水利,改革鹽稅製,改革鹽稅製,改革鹽稅製,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深受老百姓愛戴。老百姓感其德,獻其喜食的炒雞丁,名曰“宮保雞丁”。

三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覺得很好吃,就叫家廚仿製,家廚便以“宮保雞丁”名之。

不管怎麼說,宮保雞丁的來曆是和丁寶楨有關的,因此,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家的“私房菜”,稱做“宮保雞丁”。

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保”為何物,就想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念丁寶楨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