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的吃法有許多,而許多人更愛吃“拔絲山藥”。關於“拔絲山藥”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呢。

相傳在隋朝末年,一天,瓦崗軍領袖李密邀魏徵飲宴,商議如何攻占滎陽。李密想要快攻,速戰速決,但魏徵就是不動聲色,李密十分著急,又拿他沒辦法。這時,廚師端上一盆色澤金黃的菜肴,李密下筷就吃,隨即“哎喲”一聲,唇邊已燙起個血泡。

此時,廚師又送上一碗涼水,魏徵夾起山藥往涼水中一涮,然後放入口中,並叫李密也照此法品嚐。李密一吃,頓覺香甜脆嫩十分可口——這道菜就是“拔絲山藥”。

李密吃著這道菜,頓悟“心急吃不得熱豆腐”的道理,隨即冷靜下來,與魏徵一起周密策劃作戰計劃,結果一舉攻下滎陽。

山藥是美食,也是我國傳統中藥之一。中醫理論認為“山藥,性平,不溫不燥,功能補脾胃,益肺腎”,是大家都可食用的滋補珍品。

現代研究證明,山藥中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素以及膽堿、黏液質等成分。山藥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質,對人體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預防心血管係統的脂肪沉積,預防血管脈粥樣硬化過早發生,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出現肥胖。所以,多吃些山藥還是不錯的。

“雜燴菜”的由來

“雜燴”是一種著名的傳統菜肴,顧名思義,是用幾種原料混合烹燴而成的菜肴。

“雜燴”的由來傳說甚廣。在中國烹飪史上,最早發明“雜燴”的是齊魯之幫的婁護,字君卿,為漢武帝時人,曾做過京兆吏。當時婁護常往來於漢武帝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這五位同時被封侯的“五侯”家中,因而由此創造出了“五侯雜燴”。

又據傳,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年的元宵佳節,舉國歡慶。家家張燈,戶戶結彩,京城更是燈火輝煌,熱鬧異常。元宵節這一天,皇上一時興起,想出宮與民同樂。於是,皇後、太子及大臣等人隨駕上街觀燈,直到深夜才回宮。此時,帝、後及太子等人均感腹中饑餓,便令太監迅速傳膳。

此時,早準備好的禦膳早已冰冷。禦廚措手不及,隻得將各種菜一起放入鍋內,燴製成熱氣騰騰的菜肴裝盆進獻,由於複合多味,醇香滋美,皇帝特別高興,即傳問:“此膳何名?”禦廚見皇帝乃全家合餐,便急中生智回答說:“此乃‘全家福’。”皇帝很高興地禦定此名,流傳至今。“全家福”即現在的“什錦大雜燴”。

還有一種傳說是:在晚清光緒二十一年,即1896年,清政府派洋務大臣李鴻章去俄國參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然後出使美國。

一天,李鴻章用中國菜宴請美國高級官員。當美國官員問及菜名時,外行的翻譯卻將“雜燴”譯為“雜碎”,於是西方人把好吃的中國菜稱“雜碎”,“雜碎”的名稱也由此大振,一時傳遍美國。從此,在英文辭典裏便出現了“雜碎”的譯音,甚至美國唐人街華僑開設的餐館,也多改名為“雜碎”館,在雜碎館食單上,都有“李鴻章雜碎”這一菜名。

“雜燴”菜各地都有,烹製比較出名的有安徽“李鴻章雜燴”、湖北“全家福”(什錦大雜燴)、四川“紅燒雜燴”和貴州“烘雜燴”等,由於配製方法不同,風味各異。

“雜燴”這道雅俗共賞的名菜,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至今,不僅因為它味美好吃,還含有十全十美的寓意,因而頗受國內外食客的歡迎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