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傳統美食

早期的麵食呈片狀,所以都叫《餅》,在湯中煮稱為《湯餅》。《素食說略》中說《麵條,古名索餅,一名湯餅,索餅言其形,湯餅言其食法也。》

餃子是中國人的傳統食品之一。民諺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民諺背後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東漢末年,傷寒病流行全國,各地災害嚴重,病死的人很多。當時,南陽出了個名醫的張仲景。他從小就立誌治病救人,並潛心鑽研古代醫書,博采眾長,著成《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人。成年後,張仲景以“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為銘,濟世救人,情係百姓。

張仲景在長沙任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治病。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有一年,長沙瘟疫盛行,張仲景便在衙門口架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後來,張仲景告老還鄉,當他走到家鄉白河岸邊時,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好受寒的百姓。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得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記掛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苦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從冬至那天開始向窮人舍藥治病。

張仲景所施的藥名叫“祛寒餃耳湯”,其做法是用一些祛寒藥材和一些發熱祛寒的食品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餃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餃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的舍藥活動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複,就仿餃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一般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祛寒餃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裏都會記起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已用不著用餃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