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饅頭的來曆,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前來襲擊騷擾,諸葛亮便親自率領大軍南征,獲得了七擒孟獲的勝利,爾後班師回朝。這一天,當大軍行至瀘水時,隻見江中浪濤洶湧,水流急湍,不能渡江。眼看大軍被阻隔於江岸之上,諸葛亮十分焦慮。
這時,降將孟獲求見,孟獲對諸葛亮說,瀘水中有一猖神,經常興妖作怪,弄得舟翻人亡。所以,來往行人必須給猖神祭祀,如能在江中扔下49顆人頭以及一頭黑牛一頭白羊,瀘水就會立時風平浪靜,讓行人渡行。
諸葛亮聽後,沉吟了一下,對孟獲說:“如今蜀國四方安定,怎麼能無故殺人祭神?”後來,諸葛亮想了個辦法,他讓廚師用白麵摻水塑成人頭的模樣,裏邊包上牛羊肉,用以替代真人頭,起名叫“饅頭”。當天夜裏,諸葛亮披上八卦袍,在瀘水岸邊點設明燈數盞,將49個饅頭供在備案上。午夜三更,命人把祭物扔進了江中。次日天明,隻見雲開霧散,江水平和,蜀軍安然流過瀘水。從此,饅頭被人傳為美談,並被示為一種尊貴的食品。古人一般在宴會上都要食用饅頭。
自諸葛亮以饅頭祭瀘水之後,饅頭剛開始是作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在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就記載有各式各樣的饅頭,如:撚尖饅頭、臥饅頭、捺花饅頭、荷花饅頭、葵花饅頭等,皆用於各時的祭供之需。明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中記載,當時祭功臣廟,用饅頭5048個,祭完後送到工部當做匠人的飯食。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做“餅”。唐以後,饅頭的形態逐漸變小。以後由於語音的變化,北方人把有餡的饅頭叫做包子,但是南方人仍然把有餡的叫做“饅頭”,而把無餡的叫做“白饅頭”。
現在的饅頭多種多樣,已成為人們的日常主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