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是中國最常見的傳統麵食之一,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麵條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在東漢《四民月令》一書中就記載有“立秋勿食煮餅及水溲餅”之語,據考證“水溲餅”、“煮餅”開創了中國麵條的先河。
早期的麵食呈片狀,所以都叫“餅”,在湯中煮稱為“湯餅”。《素食說略》中說“麵條,古名索餅,一名湯餅,索餅言其形,湯餅言其食法也。”後來,湯餅逐漸由片狀演變成條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麵條已基本形成。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麵條的做法:用手搓成手指長,用水浸,下鍋時用手撚薄,再用沸水煮熟,這種方式很像山西的“搓麵”與“揪片”。
南北朝至唐代,麵條的品種比以前更為豐富,出現了所謂“冷淘”的過水涼麵,以及多種用於食療的“索餅”,而且在當時又興起一股吃壽麵的習俗。因為麵條又長又薄(薄的意思是瘦,而瘦則與壽同音),故生日當天吃長壽麵成為習俗。
宋代麵條的品種更為豐富,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梁錄》和周密《武林舊事》等資料中記載的麵條品種就多達三、四十種之多,如素麵、煎麵、銀絲冷淘、菜麵等。
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掛麵”;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麵”;清代麵條又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五香麵”和“八珍麵”,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別開生麵的“伊府麵”。這些製麵技藝的出現都為麵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麵條在唐朝就被日本的“遣唐使”帶到日本,元代以後,又由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傳至意大利和歐洲。
中國人悠久的吃麵曆史,也發展出了各種麵條的製作花樣,有細如絲線的麵條,也有寬如腰帶的麵條。製法有杆、抻、切、削、揪、壓、搓、撥、撚、剔、溜等,烹調方式有蒸、煮、炒、煎、炸、燴、鹵、拌、烙、烤等。各地還演變出了各種不同風味的麵條,如北京的打鹵麵、上海的陽春麵、山東的伊府麵、山西的刀削麵、陝西的臊子麵、四川的擔擔麵、湖北的熱幹麵、菠菜麵等。
中國人還經常把人之常情和世間常理物化在麵條中,因此吃麵也有很多講究,不同時節,不同的喜慶節日吃不同的麵條。如過生日吃長壽麵;喬遷新居要吃打鹵麵;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祈盼風調雨順吃龍須麵。
總之,中國的麵條經過2000多年的曆史文化的熏陶,融營養、美學、理學於一體,達到了色、香、味、形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