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傳統中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在清明節,南方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用在掃墓時祭奠先人。

關於清明果的來曆還有一個傳說:清末時,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起義軍首領李秀成手下的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當陳太平逃到一處耕田之地時,得到一位農民的幫助。農民急中生智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讓他和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沒有抓到陳太平,並未善罷甘休,他們在村裏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

在回家的路上,那位農民一直在想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不小心在路上摔了一跤。當他爬起來時,隻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艾草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把艾草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隻米團子。然後把綠油油的團子放在青草裏,混過村口的哨兵,帶給陳太平吃。天黑後,陳太平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清明果以禦敵自保,而吃清明果的習俗也因此流傳開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道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用艾葉做成的。每年清明前,婦女們手提竹籃,三五成群來到田野采摘艾葉,艾葉采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工序。清明果的做法分甜、鹹兩種。用艾草汁、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成麵皮,再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就成了甜的清明果;如果包入冬筍丁、香菇丁、紅椒丁、豆腐幹、醃菜、豆芽餡等菜餡,做成餃子形的則是鹹的清明果;然後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即成。

清明果色澤鮮綠,香氣撲鼻,看上去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裏更是清香滑糯,所以成為南方地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