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吃粽子,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戰國時期,楚國和秦國爭奪霸權。在楚國,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麵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製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勸誡,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最後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慌忙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當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被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一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一邊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便使屈原大夫的屍體免遭魚兒的啃食。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楚國人民便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有一個人晚上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葦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這種“角黍”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後來,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粽子發展到後來,不僅形狀很多,而且品種各異。其中有一種九子粽,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所以在古代民間“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受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製作粽子的技術很早就傳到國外,如緬甸、日本、馬來西亞等國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