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家家戶戶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之一。
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是春華秋實,一年辛勤勞動結出豐碩果實的季節。所以人人都懷著豐收的喜悅,歡度佳節,從而形成我國別具特色的中秋飲食風俗。
另外,八月十五的月亮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等。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在唐代,中秋賞月頗為盛行。古人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通常要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南宋時,在民間,人們互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故事流傳甚廣,另外還有一個關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傳說。
相傳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元兵的搜查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麵餅裏麵,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果然一齊響應,並且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的製作工藝越發精細,品種也更多,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時至今日,中秋節已是中國的法定節假日。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吃著香甜的月餅,合家歡聚一堂,覺得生活更加美滿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