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中國人都要過臘八節,喝臘八粥。

臘月初八喝粥這一習俗,最早來源於佛教。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本佛,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當他看到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時,心中便產生了對人生的真諦的疑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了尋找到正確的答案,他舍棄王位,出家修道。他遊遍印度的名山大川,尋訪得道者,學習得道之法。一天,他又累又餓,支持不住暈倒在河畔。這時,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從此經過,看到這位瘦得皮包骨頭的修行人昏倒在地,急忙將自己隨身所帶的雜豆飯拿出來給他吃。釋尼牟尼吃完後,恢複了元氣,就振奮精神發誓說:“如果不能證道就不起來。”於是,他在菩提樹下入三昧定,經四十九天,於農曆十二月八日證道成佛。從此,“臘八”就成了“佛陀成道紀念日”,每到臘月初八,佛教弟子集會,誦經演法,還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種米豆幹果粥敬佛,以示紀念。

古時傳說吃了臘八粥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曰:“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後來,“臘八施粥”從佛教寺院逐漸發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後流傳到民間,形成一種習俗。

民間喝臘八粥的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宮廷中,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方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也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鬆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等總計不下二十種。古人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從營養和保健的角度看,由於粥內加入了大量穀豆果仁同煮,有條件的家庭還放入了核桃仁、栗子、桂圓、蓮子、花生米、紅棗、黃豆、豌豆、綠豆等,在“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寒冬臘月時,喝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不僅能驅寒保暖,又可滋補身體,同時想一想當年佛陀的偉大胸懷,實是增福添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