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是山東特產,也是山東人民普遍喜歡的傳統名吃之一。
煎餅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關於煎餅的起源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蒙山望海樓下住著巧珍和田壯一家,兩人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很舒心。勞作之餘,田壯勤學苦讀,成了遠近聞名的秀才。十裏八鄉誰家受了欺侮,田壯都會主動幫助他寫訴狀。
但田壯也因此得罪了當地惡霸王洪三,被關進了大牢。獄卒們惡狠狠地告訴巧珍:“你們家田壯整天咬文嚼字,專門和我們家老爺過不去。老爺吩咐,這次隻準送筆墨紙張,不準送飯,關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還寫不寫!”
巧珍因此焦慮萬分,一天夜裏她恍惚中夢見蒙山娘娘向她走來,說:“巧珍,別犯難,我傳授你個法子,你把小米磨成糊子,在燒熱的石板上攤成餅,不就像紙?再把大蔥當筆,豆醬當墨,還愁你的夫君沒飯吃?”
一覺醒來,巧珍照此去做,果然靈驗。她連忙把攤製的煎餅疊起來包在包袱裏,放上大蔥提著豆醬給田壯送去。看大牢的見是“筆墨紙張”,便沒有阻攔。就這樣,田壯喝著山泉水,吃著煎餅,就著大蔥蘸醬,過了七七四十九天,不但沒被餓死,反而紅光滿麵。惡霸王洪三見狀,不敢再關下去,就把人放了。
田壯出獄後發奮苦讀,考上了狀元。巧珍為報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熱心地給四鄰八舍傳授攤煎餅的技藝,因此煎餅很快就在當地傳開了。
為了便於使用,人們把薄石頭打磨得像圓形海龜一樣,再磨製光滑,叫做“鼇子”,後改為生鐵鑄具,也就演化為今天的“鏊子”,巧珍則被供奉為“煎餅老奶奶”。
煎餅自創造以來,距今已有數千年曆史,在山東省廣大農戶家中至今依然保留著“戶戶支鏊子,家家攤煎餅”的習俗。煎餅也因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及科學的營養配方,被人們稱為“中華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