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酒和茶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代的禮滲透到政治製度、倫理道德、婚喪嫁娶、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麵,飲酒作為一種飲食文化,也自然也納入了禮的範圍。
在中國,酒是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釀造而成的。中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
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於遠古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時期,為我國傳統酒的成長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有了火,出現了五穀六畜,加之酒曲的發明,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
關於酒的發明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舜帝時代,大禹治水時,讓杜康押運糧草到工地。這天杜康正運糧趕路,忽然天降大雨,將糧食都淋濕了,道路越來越難走,後來他看前麵有一片樹林,就叫大家趕往樹林避雨。到了樹林他發現有好多空樹洞,就想:把糧食放到空樹洞裏豈不可以少淋些雨嗎?於是他讓大家將糧食都放進樹洞裏了。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大雨連續下了七天七夜才停。當杜康讓大家取出糧食時才發現被雨水泡過的糧食發酵了,還散發出了一股股的清香。
杜康便舀了發酵得到的水與大家品嚐,雖然有些辣,但很有滋味,於是眾人就都搶著喝起來,不一會兒就都昏睡過去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大家醒了過來,仍感到頭又暈又漲。杜康認為這種水可以喝,但不能多喝,於是就把它獻給舜帝,舜帝便命造字的倉頡造了一個“酒”字來稱呼這種水。這就是酒的由來,後世人為了紀念杜康,便將他尊為釀酒始祖。
夏代時,人們已學會人工釀酒。如《戰國策》:“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於禹。”周代,釀酒已發展成獨立的且具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並設置有專門管理釀酒的“酒正”、“酒人”、“鬱人”、“漿人”、“大酋”等官職。
從夏到秦,釀酒業得到很大發展,並且受到重視,官府設置了專門釀酒的機構,酒由官府控製。從秦到北宋,由於漢唐盛世及歐洲、亞洲、非洲陸上貿易的興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滲透,傳統的黃酒、果酒、藥酒及葡萄酒等酒品有了發展。此時,飲酒不但盛行於上層,而且普及到民間的普通人家。從北宋到晚清時期,由於西域的蒸餾器傳入我國,人們又發明了度數較高的白酒。
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酒也不例外。酒雖然清香誘人,但它有毒性,是人所共知的。現代醫學臨床證明:短時間大量飲酒,可導致急性酒精中毒,輕者煩躁多語、惡心嘔吐,重者昏睡、昏迷、麵色蒼白、呼吸緩慢、脈快而弱、體溫下降,必須及時救治。長期較大量飲酒,也可造成慢性酒精中毒,出現智力減退,精神淡漠,並可引起維生素缺乏,出現慢性胃炎,以及心、肝、腎器官的變性,易引發神經炎、肝硬化等疾病。長期飲酒還被認為是導致消化道腫瘤的一個因素。
所以,有飲酒習慣的人應限製及減少飲酒量;節假日或親朋好友相會時以飲低度酒為宜,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戒酒,兒童及青少年更不宜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