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是中國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宴飲和郊遊中助興取樂的遊戲。酒令有助於歡愉氣氛,融洽友誼,還是古代禮儀教化的方式之一,因此盛行於各個朝代,形式多種多樣。
春秋戰國時,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常以對聯、連語、格律等這些文字遊戲行酒令。最著名的是用“曲水流觴”的方法來聯詩。所謂“曲水流觴”,就是選擇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於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於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於某人麵前即取而飲之,並作出詩來。最著名的一次當數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蘭亭大會。當時,大書法家王羲之與當朝名士41人於會稽山陰蘭亭排遣感傷,詩篇薈萃成集,並由王羲之筆走龍蛇,寫下了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
唐代,酒令盛行於士大夫間。當時有一種酒令,是采用“竹製籌令”。把竹簽當籌,簽上寫有酒令的要求,比如作詩、作對,抽到簽的人要按照簽上的要求去做。白居易的“花時同醉破春秋,醉折花枝當酒籌”,說的就是這種酒令。唐代以後,酒令遊戲仍然盛行不衰,其名目也越來越多。
中國古代的酒令大致分雅令和通令兩大類。見於史籍的雅令有四書令、花枝令、詩令、謎語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樂令、對字令、籌令、彩雲令等。
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為令官,或出詩句,或出對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續令,所續必在內容與形式上相符,不然則被罰飲酒。行雅令時,必須引經據典,分韻聯吟,當席構思,即席應對,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華,又要敏捷和機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飲者才思的項目。
四書令,是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中的句子組合而成的一種酒令。在明清兩代的文人宴上,四書令大行其時,用以檢測文人的學識與機敏程度。
花枝令,是采用擊鼓傳花或彩球等形式行令飲酒的方式。唐白居易的《就花枝》詩曰:“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歡娛逐來,任他容鬢隨年改。”可見唐人擊鼓傳花飲酒的場麵何等熱鬧。
籌令,是唐代一種籌令飲酒的方式,如“論語籌令”、“安雅堂酒令”等。後者有五十種酒令籌,上麵各寫不同的勸酒、酌酒、飲酒方式,並與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既活躍酒席氣氛,又使人掌握許多典故。至於“牙牌令”,是唐代籌令的一種變異形式,它與安雅堂酒令相似,也盛行於明清。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是擲骰、抽簽、劃拳、猜數等。通令很容易營造酒宴中熱鬧的氣氛,因此較流行,但通令常常擄拳奮臂,叫號喧爭,有失風度,有些粗俗、嘈雜。中國古代一些較為普通的民間家宴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這種酒令方式。
總的說來,酒令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聚會時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