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中國從漢代就開始從西域引進及種植葡萄,生產葡萄酒了。
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葡萄酒的主要產地。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將西域的葡萄及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引入中原,促進了中原地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的發展。葡萄酒成為當時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享用的珍品。
相傳在漢朝,陝西扶風一個叫孟佗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賄賂宦官張讓,當即被任命為涼州刺史。後來蘇軾對這件事感慨地說:“將軍百戰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可見葡萄酒的魅力之誘人。
到了唐代,葡萄酒的釀造已經從宮廷走向民間,葡萄酒在內地有了較大的影響力。從西域高昌學來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釀法在唐代延續了較長的時間,以致葡萄酒屢屢出現在唐代詩人的詩句中。如王翰《涼州詞》中膾炙人口的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李白也有詩:“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這首詩既說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間,又說明了葡萄酒的珍貴。當時的胡人在長安還開設了酒肆,銷售西域的葡萄酒。
到了元代,元朝統治者對葡萄酒非常喜愛,規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並在山西的太原,江蘇的南京開辟葡萄園,並在宮中建造葡萄酒室。《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在山西太原府,那裏有許多好葡萄園,釀造很多的葡萄酒,販運到各地去銷售。”所以山西那裏,早就有這樣一首詩:“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由此可見,當地老百姓,把種葡萄、釀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多處提到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藥用價值,說葡萄酒能有益健康,駐容養顏。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卷三十中,也曾記載了中國栽培的葡萄品種有水晶葡萄、紫葡萄、綠葡萄、瑣瑣葡萄等。
總之,在古代,葡萄酒自從西域引進後,深受人們的喜愛,並得到廣泛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