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

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就已被發現。如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當時的人們是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將鮮葉洗淨後,置於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滋味濃鬱,風味與功效均勝含嚼,人們便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將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此外,人們還把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在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個是增加營養,另一個是作為食物解毒。《桐君錄》等古籍中,就有茶與桂薑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人們把茶樹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幹或烘幹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並加上薑或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的食品。

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的《童約》中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茶葉由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變為普通飲料。南北朝以後,隨著文人飲茶習俗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因此在文化圈內形成一種飲茶文化。

尤其是兩晉時代,奢侈的縱欲主義使世風日下,一些有識之士為了糾正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便以茶倡廉抗奢,如陸納以茶為素業、桓溫以茶替代酒宴、南齊世祖武皇帝以茶示簡等事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陸納以茶待客的故事。

東晉陸納以儉德著稱,他任吳興太守時,卓有聲譽的衛將軍謝安有一次去看他。對於這位貴客,陸納不事鋪張,隻是清茶一碗,輔以鮮果招待而已。他的侄子非常不理解,以為叔父小氣,有失麵子,便擅自辦了一大桌菜肴招待客人。客人走後,陸納讓人揍了侄子40棍,邊揍邊說:“你不能給叔父增半點光,還要來玷汙我儉樸的家風。”陸納認為,以茶待客就是最好的禮節,同時又能顯示自己的清廉之風。

在唐代,飲茶蔚然成風,因此也出現了茶館、茶宴、茶會,茶葉也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

唐代的飲茶方式較之前麵的朝代有了大的進步。為改善茶葉中的苦澀味道,人們開始向其中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當時產生了專門烹茶的器具,論茶的專著也已出現。陸羽的《茶經》三篇,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人們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也逐漸形成了茶道。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唐代茶道的形成也與佛教禪宗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的功能,僧人坐禪時,飲茶可以鎮定精神,夜裏飲茶可以驅睡,故寺廟崇尚飲茶。僧人常在寺院周圍種植茶樹,並製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

在宋代,製茶方法出現變化,給飲茶方式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製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隨著茶葉品種的日益豐富和品茶的日益考究,人們逐漸重視起茶葉原有的色香味,開始逐漸減少調味品。同時,宋代出現了用蒸青法製成的散茶,茶葉生產也由團餅為主趨於以散茶為主,烹飲方式逐漸發生變化。

宋代茶業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當時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還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其在宮廷中設立了茶事機關,將宮廷用茶分出等級,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嚐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彩的飲茶和品茶技藝。老百姓喝茶的文化更是生動活潑,比如有人遷徙鄰裏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等,民間還興起“鬥茶”之風。

明代後,由於製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衝泡為主發展。茶葉衝以開水,然後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洌、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展現茶之天然的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後,隨著茶的品種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兩大特點:一方麵,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器皿也以紫砂為上;另一方麵,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於風俗不同,也開始選用不同茶品。如廣東、廣西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一帶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等。

總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飲茶文化。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集合了儒家、道家和釋家的思想,逐漸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