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733年—804年),唐朝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禦史”。
陸羽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他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他寫的《茶經》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作,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具有卓越貢獻,他本人也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三歲的時候,被竟陵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邊撿得。在龍蓋寺,他不但學得了識字,還學會了烹茶事務。盡管如此,陸羽並不願皈依佛門,出家為僧。十二歲時,陸羽並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裏學演戲。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醜角很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能,當即贈與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學習。
陸羽一生誌於鑽研茶道,不事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中收錄有陸羽的一首詩,正好體現了他的品格:“不羨黃金,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淩城下來。”他常與好友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唐肅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洲(今南京)鑽研茶事。唐上元年(公元760年)他隱居山間,關門著述《茶經》。
在不過7000字的《茶經》裏,陸羽秉承神農衣缽,凡茶都親曆其境、“親揖而比”、“親灸啜飲”、“嚼味嗅香”,盡顯虔誠姿態。
《茶經》開篇,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開始了對茶的全麵擬人化的描述,包括茶的出生地(血統)、形狀(容顏)、稱謂(姓名)、生長環境(成長教育)、習性(性格、品質)等方麵。
在《茶經》後麵的幾節中提到的,茶之具,即談采茶製茶的用具,如采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為論述茶的種類和采製方法;茶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茶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曆史;茶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茶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茶之略,分析采茶、製茶的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一些;茶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
從茶的實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選擇,各地風俗的呈現,茶的華夏版圖也變得清晰可見,到最後形成的是茶的圖騰與儀式,《茶經》所要表達的意圖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各物運化之中,隻有與自然混為一體,才能再回到自然。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業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茶經》一經問世,即為曆代人所鍾愛,因此,陸羽逝世後,後人尊其為“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