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一般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在古代“茶具”的概念具有更大的範圍。唐文學家皮日休的《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包括製茶、盛茶、烘焙茶、飲茶有關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等。
唐代以前,古人在飲茶之前,先要將茶葉放在火爐上煎煮。唐代以前的飲茶方法,是先將茶葉碾成細末,加上油膏、米粉等,製成茶團或茶餅,飲時搗碎,放上調料煎煮。當時,煮茶使用一種銅製的“茶罏”。除了煮茶用茶罏,還有專門煮水用的“湯瓶”。當時俗稱“茶吹”,或“銚子”。
元代了出現“泡茶”(即“點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變為用湯瓶。明朝使用“湯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湯瓶的樣式品種也多起來,當時茶瓶的形狀多是竹筒形。
古代飲茶用的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飲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唐代以來變化較大的主要飲茶茶具有:茶壺、茶盞(杯)和茶碗。這幾種茶具與飲茶文化的興起有直接關係。
在唐宋時期,用於盛茶的碗,叫“茶榶”(碗)。唐代的茶碗比茶盞稍大,但又不同於如今的飯碗。從宋代開始,飲茶習慣逐漸由煎煮改為“點注”,這樣,唐時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無法襯托出“白”的色澤。而此時作為飲茶的碗已改為盞,對盞色的要求也就發生了變化,人們認為黑釉茶盞才能反映出茶湯的色澤。
茶壺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意指從壺嘴裏往外傾水。後人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注子”一名而來。到了明代,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當時的人們更推崇紫砂壺,因為砂壺泡茶不吸茶香,不損茶色。
相傳,紫砂壺最初的創作者是明代宜興金沙寺的一位寺僧,他選紫砂細泥捏成圓形坯胎,加上嘴、柄、蓋,放在窯中燒成。明代嘉靖年間,這種紫砂工藝傳到民間,之後出現了兩位卓越的紫砂工藝大師——龔春(供春)和他的徒弟時大彬。
龔春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童,他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隨主人陪讀於宜興金沙寺,閑時常幫寺裏的老和尚摶坯製壺。寺院裏有棵銀杏樹,盤根錯節,樹瘤多姿。他朝夕觀賞,並模擬樹瘤,捏製樹瘤壺,造型獨特,生動異常。老和尚見了拍案叫絕,便把平生製壺的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最終成為著名製壺大師。龔春的製品被稱為“供春壺”,造型新穎精巧,質地薄而堅實,被譽為“供春之壺,勝如金玉”。他的徒弟時大彬突破了師傅的創作樣式而多製小壺,點綴在精舍幾案之上,更加符合飲茶品茗的趣味,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
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發展。其中以清初陳鳴遠和嘉慶年間楊彭年製作的茶壺較為著名。當時江蘇溧陽知縣陳曼生,癖好茶壺,工於詩文、書畫、篆刻,他曾特意到宜興和楊彭年配合製壺。由陳曼生設計,楊彭年製作,再由陳曼生鐫刻書畫而製成的作品世稱“曼生壺”,一直為鑒賞家們所珍藏。
清代以後,茶具品種逐漸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形式,從而把茶具製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人們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製作的精細與否,也是選擇時的重要標準。
總之,我國的茶具曆史悠久,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此為曆代茶愛好者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