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中國的茶館曆史悠久,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因為茶在當時還不普遍,便有人將茶水放到集市進行買賣,為人解渴。

到了唐代,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在鄉鎮、集市、道邊賣茶的“店鋪”,這是茶館的雛形。到唐文宗太和年間已有正式的茶館。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茶館起源於四川。唐代中期,陸羽的《茶經》問世後,使得茶得到廣泛推廣,因而茶館不僅在產茶的江南地區迅速普及開來,也流傳到了北方城市。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到了宋代,茶館進入了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就有很多的茶館。

宋代的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提供場所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嚐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還可以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南宋時的杭州不僅“處處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頓奇鬆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麵,敲打響盞歌賣。”

到明清時期,喝茶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普通百姓階層的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物豐民富造成了百姓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閑、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因此,茶館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式更加多樣,茶館功能也更加豐富。當時全國有名的茶館主要在四川、廣州、北京。

四川的茶館多,且獨具特色。早晨進茶館可一直坐到晚上關門,照樣沏茶而不增加收費,一整天僅收一次的茶費。所以茶館成天熱鬧,成了人們休息、娛樂、通傳信息、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在茶的熱氣、香味中進行的。

廣州茶館多稱為茶樓,樓上茶館樓下賣小吃茶點,典型特點是“茶中有飯,飯中有茶”,餐飲結合。廣州茶館的雛形是清代的“二厘館”,最初的功能是休閑和餐飲,為客人提供歇腳敘談、吃點心的地方。

北京長期以來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有環境幽雅的高檔茶樓、茶館,也有大眾化的以大碗茶為主要特征的街頭茶棚。明清以來,就有聞名遐邇的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茶飯館和所謂野茶館、棋茶館,更有為數眾多的季節性茶棚。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就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的市風民情。

近代,中國經曆了戰爭後,茶館業也就一度衰落。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茶館作為文化生活的一種形式也悄然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