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茶,又名鬥茗、茗戰,即評比茶的好壞。鬥茶始於唐代,流行於宋代,是古代有錢人的一種樂趣。
鬥茶據說始創於以出產貢茶而聞名於世的福建建州茶鄉。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客們就要進行一種比較新茶優劣的比賽活動。鬥茶有比技巧、鬥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現在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市民、鄉民所關注。
鬥茶之風流行興盛於宋代。宋人鬥茶之風的興起,與宋代的貢茶製度密不可分。宋徽宗趙佶嗜茶,宮廷鬥茶之風盛行,為滿足皇室奢靡之需,貢茶品目數量繁多,製作精細。民間向宮廷貢茶之前,即以鬥茶的方式,評定茶葉的品級等次,勝者作為上品進貢。這樣,鬥茶之風便日益盛行起來。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時,最適合參鬥。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麵;後廳狹小,兼有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古代的鬥茶者,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圍觀者眾多,就像現在看球賽一樣熱鬧。參與鬥茶的人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茶,或兩人,或多人共鬥,一般為三鬥兩勝。
鬥茶的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和茶百戲。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首先看茶湯的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采製技藝,茶湯純白,表明采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采製不及時;色泛紅,則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反之,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有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鬥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及煎後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鬥茶時還要行鬥茶令。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
相傳,在宋代時,有一天,司馬光約了十餘人,同聚一堂鬥茶取樂。大家都帶上了收藏的好茶葉、珍貴的茶具等赴會。按照當時社會的風俗,人們認為茶類中白茶品質最佳。司馬光、蘇東坡的茶都是白茶,評比結果中自然名列前茅,但蘇東坡用來泡茶的水是上雪水,水質好,茶味純,因此蘇東坡的白茶占了上風。
蘇東坡心中高興,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狀。司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個難題壓壓蘇東坡的氣焰,於是笑問蘇東坡:“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愛兩物?”眾人聽了拍手叫絕,認為這題出得好,這下可把蘇東坡難住了。誰知蘇東坡微笑著,在室內踱了幾步,稍加思索後,從容不迫地欣然反問:“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眾人都點頭信服。
鬥茶時還有一項“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代表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並列,它是士大夫們非常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茶百戲能使茶湯的湯花瞬間顯示出瑰麗多變的景象,如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似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元代以後,鬥茶由文人雅士漸漸推向民間,至清末才消歇。古人鬥茶的一些技法如今已難覓蹤影,但在中國大部分的產茶區,仍能看到古代鬥茶的遺風。有的“鬥茶”大會上,還會奏起古樂。心隨弦動,古樂空靈,茶香嫋嫋。這種“鬥茶”方式與古代已經有了根本的不同,但卻反映出了中國茶文化的精深與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