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

黃山是中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之一。那裏常年雲霧彌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都區,山峰露出雲上,像是若幹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鬆或倒懸,或愜臥,樹形奇特。黃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雲、鬆、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秘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峰茶蒙上了種種神秘的色彩。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顏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衝泡下去,隻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咐一定要用此泉水衝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

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衝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帝,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其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帝大怒,太平知縣隻得據實說出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是因未用黃山泉水衝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後來再次在皇帝麵前以泉水衝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聽罷心中感慨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穀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誌。如今在蒼鬆入雲、修竹夾道的雲穀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誌和尚的墳墓。

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穀寺、鬆穀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穀中。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種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且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鬱,滋味醇甜,為茶中之上品。

黃山毛峰茶的采製相當精細,從清明到立夏為采摘期,采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葉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麵,要根據芽葉質量,控製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到製茶季節,附近茶廠就飄出陣陣清香。

黃山毛峰的外形細扁稍卷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一直被人視為茶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