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文化古城綿竹,素有酒鄉之稱,這裏是中國名酒劍南春的故鄉,也是川酒發源地之一。綿竹釀酒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廣漢三星堆蜀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酒具和綿竹金土村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銅,提梁壺等精美酒器,以及東漢時期的釀酒畫像磚等文物都可說明,綿竹縣早在24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經會釀酒了。

在唐朝,百業興旺,在綿竹成熟的釀酒技藝下誕生的“劍南之燒春”傾動朝野。“劍南燒春”更被列為皇室專享的貢品。時至宋代,綿竹釀酒技藝在傳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釀製出“鵝黃”、“蜜酒”,其中“蜜酒”被作為獨特的釀酒法收於李保的《續北山酒經》,被宋伯仁的《酒小史》列為名酒。蜜酒鵝黃的出現,為中國文學史,也為中國酒文化史留下了千古美談。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與綿竹道士楊士昌的趣聞,南宋大詩人陸遊的劍南詩稿等許多文壇佳話均蘊於其中。

到清康熙年間,綿竹人借鑒各地釀酒的良方秘訣,在原有的白酒釀造的傳統工藝基礎上,通過新的改革,釀製出了“劍南春”的前身——綿竹大曲。到20世紀初,綿竹大曲就已經名揚重慶、南京、上海等地。

到了20世紀50年代,執教於四川大學的蜀中有名詩人龐石帚先生,有一次在家留幾位朋友吃飯,拿出一瓶綿竹大曲,請客品嚐,然而客人認為綿竹大曲應該換個更富詩意的名字。龐先生聽了之後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沒過幾天,恰巧綿竹酒廠來請龐先生為該廠生產的第一批好酒題名,龐先生於是揮筆寫下了“劍南春”三個字。

“劍南”點出劍門雄關之南的綿竹,令人聯想起活水暢流、沃野阡陌的天府平原;“春”字,更是古為今用,給人以春天的啟示。此後,“劍南春”以嶄新的時代風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