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這種藝術手法更被設計師們運用得爐火純青,它是把園林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園林中來,成為園景的一部分。這種手法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運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中國古典園林的這種借景手法,在《園冶》一書中被總結為五種方法,即“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建園曆史最早的滄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於借景。因為園門外有一泓清水繞園而過,該園就在這一麵不建界牆,而以有漏窗的複廊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園內。這個就屬於借園外之景,是“遠借”。所謂“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主要是指園林之內的借景。所謂“鄰借”是指園內距離不遠的景物,彼此對景,互相襯托,互相呼應。如頤和園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橋、柳、石等互相對景,顯得協調而優美。“仰借”一般是指園林中的碧空白雲、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過,像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蒼鬆勁柏、宏偉壯麗的建築也可稱為仰借。如進入北京北海公園的正門,抬頭即可仰望出類獨秀的白塔;“俯借”則是指如憑欄望湖光倒影、臨軒觀池魚遊躍等。“應時而借”是指善於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間不同的時辰景色的變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樹陰、秋天的紅葉、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陽餘暉,等等,都可應時而借。如蘇州的以精巧幽深見長的網師園,園中的重要景區“殿春鋎”就是根據宋人芍藥詩裏的“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詩句而得名,意在借春末的芍藥花來造景。
中國古典園林還特別善於利用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築物,如亭、台、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以常見的亭、廊、橋為例,它們所構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都是獨具匠心的。如亭,不僅造型非常豐富多彩,而且它在園林中間起著“點景”與“引景”的作用。如蘇州西園的湖心亭、拙政園的別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再如,廊在園林中間既是引導遊客遊覽的路線,又起著分割空間、組合景物的作用。如當人們漫步於蘇州拙政園的水廊之上,輕盈婉約,宛如淩波漫步;蘇州怡園的複廊,用花牆分隔,牆上形式各異的花窗,使園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見大,變化無窮,這種花窗在江南古典園林中運用極廣,這是古代建築師們的一個傑出創造。
至於中國園林中的橋,則更是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在世界建築藝術上大放異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玉帶橋。它們各以其生動別致的造型,把頤和園的景色裝點得更加動人。此外,江蘇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蘇州拙政園的廊橋則又是另一種風格,為這些園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園景之一。
總之,中國的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體現,它們就像一幅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中國畫,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形象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