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於生活在陸地上,可一旦碰到洪水來襲,就麻煩了。於是,聰明的人開始尋找一種可以浮在水上的浮具。

浮具所使用的材料很簡單,比如倒下的樹幹、脫落的樹枝,以及隨處可見的竹竿和蘆葦。樹幹、竹竿、蘆葦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來使用;而葫蘆則具有體輕、浮力大、防水性強的優點,所以常常被古人使用。古人一般將三、四個葫蘆串接起來,縛在腰間,入水後人半沉半浮,這時可以利用手腳劃水前進,古代稱這種浮具為腰舟。

人類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利用樹枝、葫蘆等物料作為浮具。新中國成立前,山西省一些靠近黃河的村莊,有些地主擁有黃河對岸的土地,每到耕種季節,就叫長工、佃戶過河勞動,會遊泳的當然很容易就過去了,旱鴨子就隻好把兩個以上的葫蘆縛在一起,人騎伏在上麵,以往返於黃河兩岸。自從獨木舟、木板船興起之後,浮具雖然也為人所用,但已經不是人們在水上的主要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