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是人類所用過的渡水工具之一。在古代,人們發現樹葉、樹幹在水裏會漂浮,就嚐試把一些漂浮物捆起來製成筏,如竹筏、木筏、草筏等。
起初,人們把幾根樹木用野藤捆紮在一起,製成了木筏,載著人行駛在水麵上。然後受到木筏的啟發,人們想到了自己身邊其他能夠做成筏的東西。隻要能浮在水麵上,並且能結紮在一起的東西,他們都拿來試一試。於是,人們又製成了竹筏、草筏等。特別是竹筏,更受到人們的歡迎。竹子質地堅韌,重量輕,中間空,浮力大,容易捆紮,並且不怕被水長時間浸泡,用它製作成竹筏,又方便又耐用,而且把幾隻竹筏串成一排能運大量的東西。
此外,人們還將樹幹或竹竿紮成長方形框架,在框內縛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體,如葫蘆、陶器等,以製成不同材料的浮筏。
與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強了,行駛時更平穩和安全;筏麵麵積較大,可運載更多貨物,人在筏麵上可立可坐,無需使半身浸在水裏。筏子確實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水上工具。
與舟船相比,筏子雖有缺點,但也有其長處。例如製造筏子的材料來源廣泛且容易取得;筏子結構簡單,技術要求不高,可因需要製為不同大小或長短,製作十分方便,也省時省力。正是這些優勢使它在舟船出現後仍有存在的空間。
總之,筏子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人類生產、生活、交通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曆史上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某些沿江河地區至今還把筏作為一種水上交通和遊樂工具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