槳是隨著獨木舟出現而出現的。它是用於劃水以推動船前進的工具,也稱為楫,上端為圓杆,利於手握;下端為槳板,用以撥水,通過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進。
據說,有人發明了舟以後,這舟得靠竹籬或木棒撐著在水中劃行,速度很慢。那個年代比較聰明的人某一天看見魚兒用尾巴劃水而遊,又快又靈活,於是得到啟發,依照魚的鰭和尾,砍削木棒作為船槳,借槳來劃水推動船前進,船前進的速度果然提高了很多。
不過,當時的槳與今天的槳區別很大:握杆比較短,槳板又窄又長。專家們認為,當時人們的劃槳方式與今天相比有很大的差別,那時的人們可能是一手握著握杆,一手推著槳板來劃船的。
槳真正光榮的歲月是在秦漢時期,當時隨著海軍的雛形“舟師”的發展,以及皇帝們為尋長生不老藥而多次發動的“東渡”活動,槳有了用武之地。它開始變大,握杆變長,槳板縮短變薄,人們用起來更加方便,更加有力,而且出現了多槳船,更加快了船在水上航行的速度。
槳的外形基本定型是在晉朝,但是當時的造船業已經成熟,手工槳已不適合了,所以當時的船上出現了精密的控製槳劃動的機器。
槳可謂是古人最高明的一項發明之一,是古人在長期的水上行舟的活動當中的必備工具。其出現之早、使用時間之長、發揮的作用之巨大,非其他船用動力工具可比。後期它衍生了很多配件,比如櫓、艄、舵槳、舵等。